有学者认为,“近代条约制度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游戏规则在参加者之间平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近代条约制度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
B.近代条约制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
C.近代条约制度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D.近代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具有平等性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华文明所具有的重要特点是
A.统一和连续 | B.分裂和间断 |
C.衰弱与复兴 | D.汲取与融合 |
“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
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
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三: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朝产生这种廉政特点的原因。
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过程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下图所示的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次高峰的原因是
A.有利的国际环境 | B.政府的支持 |
C.社会性质的改变 | D.“实业救国”的思潮 |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形成的都城文明堪称中华文明的缩影。
比较唐朝长安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平面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
钱穆认为:“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 B.隋、唐 | C.宋、元 | D.明、清 |
“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渝,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
C.提高行政效率 |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 B. |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
C. |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D. |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
传国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问题:
(1)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
(2)魏、蜀、吴三国竭力想获得的"传国玺"象征什么?
(3)唐太宗为什么要重新刻玺?与之相应唐太宗又做了何种制度建设?
(4)你能从传国玺流转的过程中提炼出中国古代政治哪一值得关注的主题?
中国外交经历了由传统外交向现代外交的艰难转型。
材料一 在道光和咸丰两朝的《筹办夷务始末》中,常用的外交词汇有四类:
范畴 |
词汇 |
对外交关系辞令 |
天下、天朝、天威、中外一体、抚驭中外、抚有万邦…… |
中国对西方看法 |
丑类、逆夷、夷性犬羊、性情狡诈、夷情叵测、狼狈为奸…… |
对西方政策辞令 |
查办、多方开导、恩准、格外施恩、驭夷、羁縻…… |
西方对中国态度 |
情词恭顺、赖天恩、俯首听命、真心悔过、乞恩、滋事…… |
材料二 出席巴黎和会本身,中国已经部分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新形象,并且参与了世界新秩序的创建……不签署凡尔赛和约,从而迫使全世界关注中国的状况,并为山东问题在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顺利解决奠定基础。
——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材料三 中国领衔签约(26国宣言)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事,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在我国历史上,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
——《中央日报》1942年1月6日的社论
材料四 中国已不再是旧式‘中央帝国’或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孤独的革命者形象’,而是‘今日地球村’里维护整体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的一个重要成员。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外交观念矛盾性的体现?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巴黎和会前后的相关史实,指出“中国的新形象”的具体表现?
(3)分析材料三 “我们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的主要原因?试举两个史实证明此观点。
(4)中国现代外交角色实现了由‘孤独的革命者形象’到‘今日地球村’重要成员的转变。解释其内涵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