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 |
政府视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
B. |
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 |
C. |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
D. |
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面( )
A. |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
B. |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
C. |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
D. |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
B. |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
C. |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
D. |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
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 )
A. |
军用工业由官办专为商办 |
B. |
"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
C. |
军用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
D. |
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
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 经济政治 |
B. | 文化传统 |
C. | 人口密度 |
D. | 地理环境 |
表1 1931~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 单位:吨
年份 |
铁砂产量 |
铁砂及生铁输出量 |
钢铁消费量 |
钢铁输入量 |
1931 |
1 840 279 |
831 652 |
804 000 |
557 625 |
1932 |
1 839 212 |
758 441 |
404 000 |
430 655 |
1933 |
1 903 466 |
992 521 |
694 000 |
525 673 |
1934 |
2 135 031 |
864 107 |
770 000 |
617 726 |
根据表1可知,当时( )
A. |
中国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 |
B. |
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 |
C. |
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 |
D. |
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 |
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说明,当时( )
A. |
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 |
B. |
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 |
C. |
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
D. |
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