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吏选拔标准有一个由世袭→功劳→道德→门第→才学的变化过程。其中实现选择标准由家族世袭到功劳大小的变化的时期是
A.西周 | B.战国 | C.魏晋 | D.隋唐 |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 | B.中央集权的强化 | C.等级制度的森严 | D.文化专制的扩展 |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化政治 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
B.强化君主专制是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内容 |
D.弥合君权与相权是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
系列电视剧《马大姐》的歌词中唱到“有一个大杂院,住着街坊和四邻”,其中“四邻”应产生于
A.宗主都护制 | B.保甲制 | C.什伍制 | D.三长制 |
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
A.汉初的内外朝制度 | B.隋唐三省体制 |
C.宋代两府三司制度 | D.明朝内阁制度 |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中国政治统一与文明连续的是
A.分封制 | B.三省六部制 | C.科举制 | D.中央集权制 |
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这里的“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来看是指( )
A.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
B.决策程序规范化 |
C.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
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多年的奥秘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
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B.加强了中央集权 |
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 D.提高了官员素质 |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
C.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
D.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
①中央政府和与地方割据势力 ②君权与相权
③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 ④汉族与少数民族
A.③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曾论述中国古代社会:“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材料反映的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B.专制集权政治体制 |
C.生产资本短缺所致 | D.周家面临边疆危机 |
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博士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A.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 B.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
C.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对人伦道德的重视 | D.郡县制度的持续深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