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摇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 等,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 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 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 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 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 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 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
(3) 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5分)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分)
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 B.扩大了统治基础 |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 D.实现了选贤任能 |
电视剧《步步惊心》正热播一时,剧中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祯(即后来的雍正帝)。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
A.世官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王位世袭 |
《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 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 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
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材料反映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 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
C.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 | D.九品中正制的残余 |
汉朝的内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 D.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体现在
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
B.“天下一家”“大一统” |
C.“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D.“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 B.皇权的独尊 |
C.等级的森严 | D.文化专制的扩展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面( )
A. |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
B. |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
C. |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
D. |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
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
A. |
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
B. |
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
C. |
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
D. |
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
A.历代忠君报国的忧患意识 | B.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
C.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 D.分封制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