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高中历史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                        
①从郡县制发展为分封制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④逐渐淡化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新唐书》
材料二 南宋著名思想家叶适认为,宋代建立制度,指定政策的根本前提是“矫正前代之失”。他说:“本朝之所以立国定制,维持人心,期于永存而不可动者,皆以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为言。”
材料三 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尚书……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中书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
——《新唐书》
材料四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矫正前代之失”的措施及其影响。
(2)材料三所指的是什么制度?有什么作用?
(3)为解决材料四所反映的问题,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中学历史课题小组就“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这一课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甲同学:从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
乙同学: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从实质上讲体现的是宗法制
丙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早期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丁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
C.甲乙错,丙丁对 D.乙对,甲丙丁全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已故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它最大的局限在于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的政权解读错误的是(  )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缺乏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精神
C.专制主义集权思想浓厚
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来源: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Ⅲ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面(    

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来源: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Ⅱ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

A.

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

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

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

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来源:2020年全国卷Ⅰ高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

A.历代忠君报国的忧患意识 B.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C.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D.分封制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特殊情况的是(   )

A.秦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表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D.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