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
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
①从郡县制发展为分封制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④逐渐淡化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②④ |
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但有学者提出应当重新评价他,认为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下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与该学者评价思路相类似的是 ( )
A.秦王嬴政顺应潮流实现统一 | B.唐太宗奠定大唐盛世 |
C.明太祖废除丞相高度集权 | D.康熙帝捍卫了国家主权 |
某中学历史课题小组就“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这一课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甲同学:从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
乙同学: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从实质上讲体现的是宗法制
丙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早期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丁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A.乙丙对,甲丁错 | B.甲丙对,乙丁错 |
C.甲乙错,丙丁对 | D.乙对,甲丙丁全错 |
秦汉时期,经常使用的礼仪是朝礼,朝礼又称朝仪,是臣子朝见君王的礼仪,用以“明君臣之义”。朝礼所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形成君臣等级 | B.确立皇权至上 | C.保证皇位世袭 | D.维护君主专制 |
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此做法最主要考虑是
A.增加财税 | B.多安置官吏 | C.给予地方更多权利 |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博士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A.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 B.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
C.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对人伦道德的重视 | D.郡县制度的持续深化 |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天人合一 | B.建筑功能齐全 | C.皇权至上 | D.国家统一 |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 |
B.皇帝要掌控天下因此要日理万机。 |
C.皇权至高无上,不需要别人帮忙,因此皇帝休息不好。 |
D.当皇帝也很辛苦,要日理万机,因此要定额每天的奏折。 |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 | 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 B. | 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
C. | 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 D. | 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
以下关于图所示时期地方管理情况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因“强干弱枝”而致地方困弱 |
B.民族对峙致使对地方控制松弛 |
C.幅员辽阔,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
D.体制创新,适应疆域扩大需要 |
下面的“中国古代战争密集区简表”,引自施和金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秦汉至南宋,北方战事多于南方 |
B.战争密集呈由北向南转移的趋势 |
C.变化趋势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相关 |
D.河南地处中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
《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句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皇帝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郡县制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