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高中历史

有学者把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归纳为“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趋势。这种趋势根本上反映(   )

A.外朝是中央权力中心 B.内外朝相互制衡
C.相权的不断削弱 D.君主专制的强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  [来源 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图表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全国人口(丁)
   官员
   官民之比
   西汉
   5959万
   7500人
   1:7945
   唐高宗时
   5238万
   13465人
   1:3927
   元成宗时
   5816万
   22500人
   l:2613
   清康熙时
   2459万
   27000人
   l:911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资料记载
A.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B.全国总人口的逐渐增长
C.科举取士的比例大大提高          
D.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和强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终晚清之世,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任事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国史馆的这种偏好从本质上说明

A.传统的史家观念几无更新
B.旧有的官僚体系仍为主流
C.总理衙门的官员低人一等
D.晚清近代化进程步履维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

A.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 B.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
C.统帅百官以及起草诏令 D.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
①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    ②君权与相权    ③中央政府和与地方割据势力    ④汉族与少数民族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B.不同集团和阶级的利益之争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D.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礼群生,告太平于天下,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古代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A.炫耀文治武功 B.报答天地之恩
C.宣扬君权神授 D.祭祀天地神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为太子。……对武则天了解透彻、洞烛机微的秋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说:“此联家事,卿勿预知。”武则天的话揭示了中国古代哪一重要的制度

A.世袭制 B.宗法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家天下的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何种趋势?(     )

A.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 D.父家长权力益趋巩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65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之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的这段话

A.嘲笑清朝官员愚昧无知
B.干涉中国内政,推行奴化教育
C.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D.认为中国必须推行政治改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材料一 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材料二 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避讳制度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当时人的起名深受什么制度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二,你怎样看待“避讳”这一社会文化现象?(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民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谤木”几经变化,逐渐演变成为“华表”,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饰屋之外表”了。由“谤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

A.直谏臣民的减少 B.专制统治的加强
C.交通工具的发展 D.工艺美术的进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