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京师大学堂开办。1903年清政府改革科举,考试内容转向时务。同年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已纷纷赴汴乡试,所存学生不过30余人……设诸公乡试得意,似略学堂出身为优。”新式教育困境的出现表明
A.废除科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首要途径 |
B.新旧教育体制的矛盾不可调和 |
C.教育改革缺乏社会共识及国家支持 |
D.科举制妨碍学堂的推进和开展 |
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
新文化运动时“打倒孔家店” 和汉武帝 “独尊儒术”,二者对儒学的态度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本质上的共同原因是 ( )
A.儒家学说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
B.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思想 |
C.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而董仲舒则发展了儒家思想 |
D.儒家所宣扬的“仁”极具双重性 |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经历了向西方学习逐渐深化的历程。出现这种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阶级矛盾加深 | B.“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形成 |
C.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材料中的“吾”的代表( )
A.《海国图志》 | B.《劝学篇》 | C.《变法通议》 |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下列名人言论发表于20世纪20年代的是
A.“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
B.“要请在亚洲的欧洲人,都是和平的退回我们的权利,那就像与虎谋皮,一定是做不到的。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 |
C.“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
D.“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1921年《学艺杂志》之《文学与国家关系》一文中写到:“求欧化而兼重国粹可也,弃国粹而偏重欧化不可也。数典而忘祖,舍田而耘,立见其败。”这段话反映了作者( )
A.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顽固思想 |
B.全盘否定西方文化的价值 |
C.反对中西文化的调和 |
D.没有摆脱“中体西用”的窠臼 |
《(1898年)新政始基》中说,此战实际上是分界线,“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但是“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材料中的“战”( )
A.是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 |
B.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 |
C.使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 |
D.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 |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梁启超,1923年)材料评述的是
A.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 B.辛亥革命与二次革命 |
C.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 D.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
甲午战后,严复谈道:“四千年文物,九万里中原,所以至于斯极者,……六经五子亦皆责有难辞。六经五子以君子而束缚天下,后世其用意虽有公私之分,而崇尚我法,劫持天下,使天下必从己而无或敢为异同者则均也。因其劫持,……而是非淆、廉耻丧,天下之敝乃至不可复振也。”材料反映了严复( )
A.借经学宣传维新变法 |
B.对“中体西用”的继承 |
C.反对传统的教化学术 |
D.极力推崇儒家伦理道德 |
张鸣教授论道:“尽管破坏不那么大,但革命毕竟是一场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激烈变革。革命后,中国的国门上的招牌变了,从一个君主专制的政体,变成了最先进的美国体制……但是,革命后的现实告诉我们,这样的制度,落到实处,的确大有困难。”革命后新制度的落实“大有困难”根本上是受制于( )
A.民族资产阶级软弱 | B.革命造成的破坏程度 |
C.帝制思想根深蒂固 | D.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 |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者 |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
C.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 |
汪康年于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乡试,因在“日月星辰系焉”(出自《四书·中庸》)一题中,能“以吸力解‘系’字,罗列最新天文家言”,被主考官认为是“新旧学均有根柢”,因此想把他列为第一名。这反映了( )
A.戊戌变法的开展推动科举制度的变革 |
B.科举考试的内容变化顺应了时带潮流 |
C.科举取士标准随时代发展而有所不同 |
D.中国向西方的学习逐步转向思想领域 |
1897年11月《时务报》曾记载:“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其弱半。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鸭,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这从侧面反映了( )
A.变法革新思想解放部分乡民的思想 |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鸡鸭养殖的变革 |
C.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普及宣传 |
D.西方科技初步改变乡民的传统观念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