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全人格的觉悟”指的是( )
A.维新思想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马克思主义 |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
A.经世致用 | B.“中体西用” |
C.维新思想 | D.“兼容并包” |
俾斯麦在论及中日两国学习欧洲时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也!”这些“中国人”是( )
A.顽固派 | B.洋务派 | C.维新派 | D.革命派 |
郑观应《盛世危言》载:“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学管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问船炮之利,某厂价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造访德国的日本人是学生 | B.俾斯麦祝贺明治维新成功 |
C.造访德国的中国人是私商 | D.俾斯麦的话具有预见性 |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在近代中国最早认识到这种现状的是 ( )
A.资产阶级维新派 | B.资产阶级革命派 |
C.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 D.马克思主义者 |
它“标志着(近代中国)以坚决排除现代思想和现代技术的途径来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后一次努力。”它应该是指
A.清末新政 | B.辛亥革命 | C.义和团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陈旭麓认为:“自今人视之,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未必算得上百分之百的正确,而存在明显的偏向:这平“偏向”主要表现在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B.坚决批判专制独裁 |
C.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 D.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
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 )
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 | 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 |
C.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 | D.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
民国时期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他”是
A.林则徐 | B.李鸿章 | C.康有为 | D.陈独秀 |
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
A.学习科学技术 | B.仿行西方制度 |
C.导实业救国 | D.创办新式教育 |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守寡,因害怕被婆婆卖掉而跑到鲁四老爷家做帮佣,但还是被婆婆卖给了贺老六。不料贺老六病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鲁迅表达的思想主要是( )
A.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 | B.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
C.彻底否定传统道德 | 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
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没有传统的现代化”。此观点( )
A.全面地概括了新文化运动的特征 |
B.旨在否定新文化运动的革命性 |
C.全面肯定了新文化运动历史功绩 |
D.歪曲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 |
秋瑾(1875年—1907年)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也不致坐食,累及父兄、夫子了。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据此材料推断,错误的是( )
A.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 | B.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 |
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 | D.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 |
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曾指出:“人们经常断言汉语中没有关于‘自由’的词汇,但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汉语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 ……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定义为遵循我们本性的法则——率性之谓道。”辜鸿铭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
A.推进文学革命 | B.弘扬传统文化 |
C.提倡自由平等 | D.否定西方文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