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曾在一封家书中提到,“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了。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但一党专制的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尤其可怕者是利用工人鼓动工潮……结果闹到中产阶级不能自存,而正当的工人也全部失业。”这主要表明梁启超
A.对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表示疑惧 | B.认为国共合作未必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
C.支持推翻北洋军阀政府 | D.反对孙中山通过暴力革命改造中国 |
严复说:“益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之事,则仅得其皮毛。……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在此,严复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中体西用 | B.西体中用 | C.体用一致 | D.体用两分 |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有相容”。下列说法中最符合题意的是
A.陈独秀倡导使用新法 | B.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
C.陈独秀未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 D.陈独秀认为新法优于旧法 |
1880年前后,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等地后认为:“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上述史料表明
A.先进的中国人正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 |
B.西方文明程度高,中国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 |
C.感受近代都市文明,康有为思想发生转变 |
D.近代中国人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 |
1919年5月执教于北京大学的另类国学名师黄侃在《时报》撰文说:“余与蔡孑民(即蔡元培)志不同,道不合,然蔡去余亦决不愿留,因环顾中国,除蔡孑民外,亦无能用余之人。”这是因为蔡孑民主张( )
A.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 |
B.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 |
C.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
D.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
梅光迪说:“吾国近年以来,崇拜欧化,智识精神上,已惟欧西之马首是瞻,甘处于被征服地位。欧化之威权魔力,深印入国人脑中,故凡为‘西洋货’,不问其良否,即可‘畅销’。然欧化之真髓,以有文字与国情民性之隔膜,实无能知者,于是作伪者乃易售其术矣。国人……对于本国一切顿生轻忽厌恶之心,故诋毁吾国固有一切,乃最时髦举动,为弋名邀利之捷径。”以下事件与上述说法相符的是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个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
C.辛亥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派 | D.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 |
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以“生存威胁”使其他文明不得不效仿它。”中国近代能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事件有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洋务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 | D.②③④ |
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
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 | 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
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 D.国人清醒认识到世界潮流 |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物质修明,尤重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摆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这表明,康有为主张剪辫的根本出发点是
A.安全生产 | B.推翻清朝统治 | C.发展国力 | D.禁绝西方文化 |
“我旧说以忠孝节义范束全国之人心,一切法度纲纪经数千年圣哲所创垂,竟毫无可贵?何必先自轻贱,一闻新说,遂将数千年所尊信持循者弃绝不值一顾,对于新人物有自惭形秽嗫嚅不敢言之概,甚或迎合新人物毁骂先代遗传,诟辱自家学理。岂国家数百年条教所颁以及吾人胜衣就傅数十年朝斯夕斯者,全属虚伪无物乎”。这种观点没有
A.表达对于新文化运动的不满 | B.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
C.会受到当时主流文化的排斥 | D.说明作者的思想顽固守旧 |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
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
A.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 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
C.明确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方针 |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体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