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这表明他( )
A.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 |
B.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 |
C.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 |
D.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 |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 | D.太平洋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 |
国史馆隶属于总统府,掌理纂修国史事宜。国史馆 (以下简称本馆) 掌理下列事项:一政纪、志书、传记、专题之研究、撰述、汇编事项。二历史图表之制作、汇整事项。三史学集刊、专刊之编印、工具书之编制、资料库之建立事项。至于晚清之世,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任事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请问国史馆的这种做法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传统的史家观念变化不大 | B.旧官僚体系仍为主流 |
C.总理衙门的作用不大 | D.近代化进程的步履维艰 |
从下面两幅图片可以看出
A.马嘎尔尼拜见方式折中了东西方外交礼仪 | B.乾隆帝完全放弃了传统华夷观 |
C.中国传统的华夷观是清朝衰落的主要原因 | D.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近代化 |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该言论应出自
A.郑观应《盛世危言》 | B.张之洞《劝学篇》 |
C.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 D.梁启超《变法通议》 |
《庸庵笔记》记载,胡林翼围攻安庆时,曾视察军情,策马登山,瞻盼形势,既复驰至江滨,忽见二洋船鼓轮西上,迅如奔马,疾如飘风。胡变色不语,勒马回营,中途呕血,几至坠马。胡前已得疾,自是益笃,不数月,薨于军中。盖贼之必灭,胡已有成算。只是见洋人之势方炽,则膏盲之症,着手为难,虽欲不忧而不可得矣。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
A.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严重威胁清王朝统治 |
B.以传统办法来对抗太平天国是断然行不通的 |
C.晚清士人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的无力 |
D.胡林翼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忧国情怀 |
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海国图志》 | B.《资政新篇》 |
C.《天演论》 | D.《变法通议》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
A.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 | B.孙中山——蔡元培——曾国藩 |
C.曾国藩——孙中山——蔡元培 | D.蔡元培——孙中山——曾国藩 |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女儿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
“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材料中所说的“道”是什么?
A.中国传统思想道德 | B.科学技术 | C.民本思想和制度 | D.自然规律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
A.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 |
B.蔡元培——孙中山——李鸿章 |
C.李鸿章——孙中山——陈独秀 |
D.孙中山——蔡元培——曾国藩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政治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
B.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 |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政治革命 |
D.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
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据此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向西方学习上,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B.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和发展者 |
C.林则徐以“自强”为口号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近代化运动 |
D.西学东渐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历程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