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有诗云:“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西学中源”说的解释目的在于
A.反对学习西方 | B.为变法作解释 | C.宣传西用中体 | D.维护中华文化 |
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捩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该运动应该是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洋务运动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1874 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 诚未见其效也。……及询以自强何术?御侮何能?则茫然靡所依据。” 由此可知李鸿章( )
A.对时局的严峻性缺乏深思 | B.质疑洋务运动的体用之法 |
C.初具除旧改良的变革思想 | D.指责清政府现行外交失策 |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质问:“今日本行之,亦勃然兴起,而犹谓议院不可行哉?而犹谓中国尚不可亟行哉?”下列对郑观应这一观点论述错误的是( )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B.突破了“器物”变革的限制 |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
D.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 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 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 年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 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 | B.实行民主政治 |
C.推动中国近代化 | D.启蒙与救亡并重 |
“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其礼教政俗,已不免予夷狄之陋,学术义理之微,则非彼所能梦见矣。”该观点的核心是
A.抨击西方制度礼仪 | B.强调传统制度优越 |
C.认可西方经济强大 |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A.科学技术决定论 |
B.传统的夷夏之辨的观点 |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提出这一思想的应该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 | B.资产阶级维新派 |
C.资产阶级革命派 | D.资产阶级激进派 |
19世纪中后期某新式学校开设有英语、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地理、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驾驶、轮机、测绘等课程。下列思想与该校课程理念相吻合的是( )
A.“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
B.“欲自强,必须裕饷,欲裕饷莫如振兴商务” |
C.“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
“他们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的‘器’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又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对材料中“我们”认识正确的是( )
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B.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 |
C.遗其体而求其用 |
D.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社会转型问题曾说:“有人主张寻求文明应先取其外形,但一旦遇到障碍,而又束手无策;我主张先求其精神,排除障碍,为汲取外形文明开辟道路。”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