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13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摘编自徐惟诚著《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称新学制,因为该年是壬戌年,又称“壬戌学制”。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癸卯学制”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壬戌学制”颁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壬戌学制”的进步性。(不得摘抄原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教育的发展,展示着社会的律动,也深受社会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思想变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北宋时,书院兴起的原因是什么?(4分)据材料一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4分)  
材料二:明代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先后主持东林书院,聚众讲学。在讲习之余,他们还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指陈时弊,锐意图新;主张志在世道,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脱离实际。书院内顾宪成撰写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影响深远。清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纳书院于官学的轨道,将自由讲学改成时文(八股文)训练,与官学一样,完全成了科举的附庸,完全改变了书院传经讲学的初衷。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书院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材料三:京师同文馆和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

(3)据材料三,洋务运动时期我国教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4分)
材料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要为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作人才。……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4)据材料四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列举史实说明这一决定的实施情况。(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本题12分)
材料1:“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2: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3: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本志罪案答辩书》
材料4: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中国近代史》(上)
请回答:
(1)概括材料1所反映主张,其目的是什么?(3分)
(2)材料2体现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较之材料1,其进步性表现在哪里?又有何局限?(5分)
(3)材料4与材料3有什么联系?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粱启超《爱国论》
材料三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四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
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
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言论反映的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思想产生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试简要分析材料三与材料四主张的关系?
(4)综上所述,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申报》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和标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申报》的创办人是同治初年来华经营茶叶和布匹的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E· Major)。1871年美查和他的三位友人合股创办了《申报》。

由于在中国待久了,对中国情形熟悉。提出“这报是给华人看的,文字应从华人方面着想”的指导思想。取名《申报》,源于民间喜用“申”字来代表上海。使人一看就知道是上海办的报纸,故正式名谓《申江新报》(缩写为《申报》)。他信任华人,并放手让他们去做。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在几位主笔和馆内人员的努力下,《申报》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改进;《申报》最初使用中国毛边纸、竹连纸印刷,都是单面印,后改用使用道林纸(美国道林公司生产的新闻纸)两面印刷。申报每张仅售价十文,比当时的《上海新报》便宜二十文。到1888年,已经发展成为在中国影响最大、销量最大的新闻类报纸,成为中国官府、民间重要的日常读物。著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录《报海旧闻》中有记载:“《申报》几乎就是报纸的代名词。”(右图为《申报》照片)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申报》迅速发展的原因。(10分)
材料二 ……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申报》创刊词
以下是不同时期《申报》报纸的影印照片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申报》登载的内容和编辑特点。(8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申报》在近代史上的影响。(7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分)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据此回答:
(1)“师夷长技以制夷”出自哪本著作?主张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是谁?
(2)为“追求民主共和”,孙中山领导了什么革命?这次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提倡民主和科学”是哪一运动的核心内容?宣传这一思想的主要刊物是什么?这一运动有何局限性?
(4)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谁?写出一篇他发表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图固”,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土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 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梁启超《曾文正公嘉言钞·序》
材料二 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在维持满清作为政治 中心的大前提下,一方面他要革新,即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即要恢复我们民族的固有美德。这是曾国藩对我国近代史的伟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两位作者肯定了曾国藩的哪些优秀品质。
(2)根据材料一、二,说说两位作者对曾国藩评价的不同角度,并发表你的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难,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已能驾驭轮船,造放炸炮。去年英人应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恃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工,用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二:在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从日本的发展中得出了什么认识?其依据何在?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办哪些企业?
(2)材料二中康有为从日本的发展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3)李鸿章和康有为为什么会从日本的发展中得出不同的认识?
(4)李鸿章、康有为的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成功实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土计其民幸福,莫不以自由为唯一无二之宗旨。试读欧洲历史,观数百年百余年暴君之压制,贵族之侵凌,诚非力争自由不可。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求国群之自由,非合通国之群策群力不可。欲合群策群力,又非人人爱国,人人于国家皆有一部分义务不能。欲人人皆有一部分之义务,因以生爱国之心,非诱之使与闻国事,教之使洞达外情又不可得也。
——严复《群己权界论》(1903)
材料二   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之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乙。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中山先生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候官严先生年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严复关于“自由”的主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严复和孙中山关于中国出路问题的不同观点及其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寻求国家富强,挽救民族危机,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受历史演化和文化结构所规定之逻辑的推动,先是把中国的失败归之于器物文明的落后,继之又认为政治制度的僵化是中国遭受侵略的根本原因,并因此而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后搞了旨在引进西方文化工艺技术以改造中国物质文化的洋务运动,和旨在引进西方文化之政治制度以改造中国制度文化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结果都归于失败,于是人们又开始从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反思,得出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系统与现代生活的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失败的结论,因而又有旨在引进西方文化之民主与科学精神、彻底批评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及其核心儒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摘编自李侃等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人最早知道马克思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则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亦即五四运动时期。1919年7月和1920年9月,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宣言,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特权,这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主权的长期侵略形成了鲜明对比。1919年10月、11月,李大钊分两期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该文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称其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这篇文章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此前后,《新青年》、《每周评论》、《民国日报》、《建设》等一批报刊纷纷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据统计,五四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200多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这样集中地介绍国外的一种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是罕见的。
——摘编自郑大华著《民国思想史论》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特征。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外来思想文化的传入持何态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多主张广土众民,秦汉至唐宋的统治者及思想家也大多热衷于此,他们往往主张人口愈多愈好,把人口的增加作为衡量国家强盛的标准,因为无论从生产的发展还是国家赋役来源看,人口和土地都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因而,提倡与鼓励人口的增殖长期占据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理论的主导。到明清时期,人口急速增长,社会问题日多,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观察与思考,其中的典型是清代学者洪亮吉。他指出:“治平(即社会安定)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五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止增二十倍焉。今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巳不足,何况供百人乎?”
——摘自裴倜、王冲《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及其规律》
材料二   进入近代,随着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加剧,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人口问题也日益尖锐。有识之士始终关注人口问题,提出一系列主张。薛福成出使英、法等国后,改变了原有的“人多致贫”的观点,认为西欧人口密度虽大于中国,但因能开辟生财之源,所以无人满之患,主张学习西方善用机器的殖财养民之法。梁启超也主张“即使无外界之侵入,而生齿目繁,人满为患,犹且非兴新业,不足以相周相救”。“尽地力者,农、矿、工之事也。”如能采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地力,“虽生齿增数倍,岂忧饥寒哉?”他认为早婚有五害:“害于养生”、“害于传种”、“害于养蒙”、“害于修学”、“害于国计”,认为愈文明愈晚婚。严复从物竟天择的观点去理解马尔萨斯人口论,认为种族竞争主要是质量而非数量的竞争,中国人口量多质劣,难与西方抗衡,主张变法,提倡优生。
——摘自李竞能《中国近现代人口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洪亮吉人口思想与中国古代主流人口思想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人口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人口思想得以发展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读了各种各样的书,其中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书。它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恩格斯
材料二: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物、植物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立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也。
——列宁
材料三:进化者,宇宙之大法也。人类社会即本于进化之理,国家亦何莫不然?
——土海《翻译世界》
材料四:严复是我国著名的维新派人物。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引用到社会领域中来。他认为在种族与种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存在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中国如果不甘沦亡,就必须奋发图强,并立即做出抉择,实行变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历史·必修3》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达尔文是怎样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的。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在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四,分析晚清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并说明其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曾国藩说:“古之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曾国藩在吸取前代理学大师“礼”的思想基础上,将理学家奉为世界本原的抽象的“礼”具体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礼”。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的方式,才能促使人们自觉遵守封建的纲常礼教,维护以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封建统治,最终实现“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目的。
1861 年(咸丰十一年)7 月18 日,曾国藩在遵旨筹议总理衙门购买外国船炮时,再次重申了“造炮制船”的主张,认为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为此,曾国藩于1861 年设立了安庆军械所,潜心研制洋枪洋炮;1868 年,他支持容闳在江南机械制造总局内设立机械学校,培训技术工人,给工人讲授机械制造原理,使他们掌握西方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
——摘编自熊吕茂《论曾国藩的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曾国藩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评曾国藩的教育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请回答:
(1)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进行革命准备的?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
(3)革命派为什么没有挖掉“树墩”?何以见得“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4)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思想的萌发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