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高中历史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写道,“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这种做法(  )

A.暴露了思想深处的封建伦理
B.是切合实际的理智考虑
C.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D.躲避了卫道士们的愤怒反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用史实说明“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这一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中写道:“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最终连成一个统一体。中国试图赶上这次发展的机遇,但最终失败。”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清末“新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由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③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与生产技术
④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师夷……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中国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又赞誉说:“中国士大夫之稍有地理知识,实自此始。”“治域外地理者,源实为先驱者。”他称赞的是(  )

A.王夫之 B.魏源
C.王韬 D.郑观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 "求富""自强" B. "师夷长技"
C. "中体西用" D. "民生主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 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 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 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夫“蛮夷羌狄”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通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上述材料体现作者的思想主张是(  )

A.贵中华贱夷狄观念彻底改变 B.天朝上国盲目自大
C.清醒认识西方科技先进之处 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学者曾说:“他(魏源)的思想中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然而他却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可悲的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这说明魏源的思想:①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②带有向西方学习的重要内容
③其政治思想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性④其思想不可能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如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远非一部生物学著作一样。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

A.《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B.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
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密切。
鸦片战争以前,华夷观念是中国人描述世界局势的固定思维方式。中国人习惯将中国称为“天朝”“天朝上国”,而将中国以外的国家称为“夷狄”“蛮夷”等。在华夏族的眼里“夷”是不知礼仪的野蛮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人对世界了解逐步增多,他们描述世界的词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虽然称西方为“夷”者仍然存在,但是“泰西”(即遥远的西方之意)和“西洋各国”的使用逐渐增多。郑观应指出,“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
甲午战争之后,“夷”在整个中国人的世界词汇中已经微乎其微了。与此同时,“泰西”“西洋各国”“西洋”等词汇居于主导地位,以“强国”“列强”指英、法、美、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现象也开始增多……“瓜分”一词也是这一时期的主流话语。
——摘编自任云仙《近代中国国际政治词汇演变论析》
词汇使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思想观念的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中国国际观念变化的历程,并分析说明其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这一思想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思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近代重要文献,按照出现顺序正确的是
①《资政新篇》 ②《海国图志》 ③《法俄革命之比较》 ④《新学伪经考》
②④③① B. ②①④③ C. ③④①② D. ①③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C.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下列四则史料按近代社会潮流兴起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②“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③“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此造端之事业也。……是故排满者,为独立计。”
④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A.②④③① B.③①④② C.②③①④ D.③④①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思想的萌发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