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
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
B.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
C.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
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
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 |
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 |
C.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
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
当代史学家喻大华认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前者以繁琐考据的方法把维护封建制度的经学论证为‘伪经’,后者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形象,以作为维新变法的护符,并把今文经学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结合起来,说明历史的进化。”以下关于康有为变法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形式上是新颖的 | B.方法上是激进的 |
C.学术上是科学的 | D.思想上是落后的 |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评论某人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尔、炮尔、船尔、机器尔。”梁启超评论的“某人”是
A.林则徐 | B.李鸿章 | C.康有为 | D.孙中山 |
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B.托古改制 |
C.变者天下之公理 | D.祖宗之法不足守 |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此评论适用于( )
A.林则徐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
B.洪仁玕提出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
C.洋务派开启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
D.维新派第一次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
下图是19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观点,它们
A.反映了中国人坚持外交独立的原则 |
B.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
C.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持续努力 |
D.成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理论依据 |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看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党、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 B.洋务派、维新派和抗战派 |
C.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 D.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以前我国近代化在经 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艰难探索活动。纵观这些探索活动,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实质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就学习内容而言,主要经历了以下变化
A.由学习西方政治—学习西方器物(科技)—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
B.由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学习西方政治—学习西方器物(科技) |
C.由学习西方器物(科技)—学习西方政治—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
D.由学习西方器物(科技)—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学习西方政治 |
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 )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
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
C.林则徐是主张学习两方的先进思想家 |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人把西方人贬称为“夷”,但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把“夷”都改作“洋”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有学者认为:“被满州人征服的震惊,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政治合法性的整个基础。最惊人和富有创造性的是类似于西欧人民的主权思想的生发。”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位学者观点的是( )
①“天下为主,君为客” ②“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③“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