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粱启超《爱国论》
材料三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四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
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
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言论反映的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思想产生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试简要分析材料三与材料四主张的关系?
(4)综上所述,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
20世纪是中国人将民主政治从理想、理论逐步变成现实的世纪,它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个探索阶段,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以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形势下,统治阶级在体制内所主导的,旨在富国强兵的现代化运动一再挫败,因而体制外的被统治阶级才不得已进入政治舞台的中心,承担起原本不属于他们的职责……采取的手段也日益激烈和彻底,即从体制内的"自强"运动到对体制本身的改良,再到暴力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中国史学汇编》
材料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民主政治建设……1940年毛泽东系统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后,他就把陕甘宁边区做为一个“试验区”,明确指出:“边区的方向,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方向。现在全国要办新民主主义,有没有一个样子呢?我讲已经有了,陕甘宁边区就是模范。”时任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也说:“陕甘宁边区是新民主主义的边区。”
——《中国人大》
材料三:中共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总结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创立了人民民主理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的内涵;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途径,为科学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央社会主义学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哪些”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先后在“体制”内外进行尝试
(2)他们进行了怎样的尝试活动,用史实概括
(3)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在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探索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实践(6分)
(5)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几个阶段中的重大贡献。
(6)概括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
曾在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学习过的周作人回忆说,当时(1898年)如果某个学生中了秀才,学堂就会挂牌出来,隆重庆祝一番。这说明当时的新式教育( )
A.不可能培养出实际有用 |
B.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
C.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
D.使科举考试内容发生根本变化 |
近代有人指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也。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贱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与上述材料相吻合的观点是( )
A.“革命是除旧布新之良药” |
B.“君臣一伦,亦全从人立之法而出,有人立之法,然后有君臣” |
C.“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D.“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
近代中国的转折与发展,关键是思想的转折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裕谦)、两名提督(关天培、陈化成)、七名总兵(张朝发、祥福、江继芸、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谢朝恩)、二名都统(海龄、长喜)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不足百人,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巨大的落差。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用忠臣而摒奸臣,这是中国古典政治学中最常青又最常见的定理之一。……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直接结论是:中国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只需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触动中国的现状。也就是说,只要换几个人就行,无须进行改革。……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三 我在他们所反对的方面看到的是对全部文化遗产更彻底、更全面的抨击。陈独秀倡导“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种种抨击不仅指向传统的儒家社会,而且指向整个传统。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落差”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试举例说明。
(2)据材料二,传统的“忠奸理论”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认识导致了什么后果?
(3)据材料三,指出“他们”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谈谈你的认识。
(4)综合以上材料,促成近代中国思想转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马克思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有句名言:“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符合这一评价的政治力量是 ( )
A.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派 |
B.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 |
C.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激进派 |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 |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思想 |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
B.李贽笔下的孔子 |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 |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
B. |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
C. |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
D. |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
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交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连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客;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于以采纳。清木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据《张文襄公全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依据材料及李鸿章的洋务活动,李鸿章可以接受的维新派主张应包括
①创办近代工业 ②改革中央机构
③建立新式军队 ④实行民主政治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他)是古典学者,善于使用古籍里利于改革的文字推陈出新,翻作今朝之标榜。”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位学者
A.坚持“中体西用”主张 | B.积极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
C.借助经学外衣宣传变法 | D.大力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 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作者认为应运用怎样的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运用该的观点,选择中西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中的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明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才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如此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中国人能够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还有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制度最初是综合性的,后来渐渐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儒家学说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做了合理说明,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但到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而剧烈的变化。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期,自我为中心的中国人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和痛苦。部分中国人开始反思和重新变革自己的文化。有官僚阶层开始的自强运动,有翻译介绍西学,也有个别人在生存危机下认识到非变革制度不可。商人阶级形成发展。在20世纪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并促成了一场民族解放运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文明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据此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特点?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