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这表明他( )
A.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 |
B.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 |
C.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 |
D.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 |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中国近代思潮的主流,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表达最准确的是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立存在 |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
C.某一时期可能几种思潮并存,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
D.马克思主义思潮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 B.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 D.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甲午战后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评论的是
A.顽固派的“抱义而处” |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
C.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 D.革命派的“三民主义” |
下列各项是张之洞《劝学篇》中的观点。维新人士反对最为激烈的可能是
A.不讲农、工、商之学,则中国地虽广民虽众,终无解于土满人满之讥矣。 |
B.救时必自变法始,变法必自变科举始。 |
C.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 |
D.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 |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托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为此康有为著有( )
A.《新学伪经考》 | B.《孔子改制考》 |
C.《变法通议》 | D.《仁学》 |
“盖上下交则为泰,不交则为否。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伊古以来,盛衰治乱之机总此矣。况今日中原大局,列国通商势难拒绝,则不得不律之以公法。欲公法之足恃,必先立议院,达民情,而后能张国威,御外侮。”持有这一思想观点的人应是( )
A.荀子 | B.李鸿章 | C.郑观应 | D.陈独秀 |
“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
A.否定君主制 | B.将维新思想付诸实践 |
C.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 D.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难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 |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
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
D.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它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
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禁政策的实施表明清政府自我拯救的决心 |
B.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明清政府完成了自我拯救 |
C.维新变法运动使自我拯救深入到制度的层面 |
D.护国运动加速了清政府自我拯救的步伐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