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一本书给安徽少年胡洪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剌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与血”。受此影响,他改名胡适,字适之。这可以说明
A.“中体西用”思想兴起 |
B.天演法则产生巨大影响 |
C.进化论成为革命旗帜 |
D.传统思想的权威被打倒 |
康有为曾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上述材料反映了
A.中西方差距在于武器和工业 |
B.中国还需要政治制度的变革 |
C.中国急需破除革命思想传播的障碍 |
D.中国已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正确途径 |
清政府驻英法公使郭嵩焘在英国写信给李鸿章说:“……我们必须风俗敦厚,人民家给户足,作为基石,然后才可以谈到富强。……船坚炮利是最末微的小事,政治制度才是立国的根本。”由此可见,郭松焘的言论更接近于( )
A.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 | B.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 |
C.改良运动中的维新派 | D.民主革命时代的革命派 |
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是“进化之公理” |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
《日落紫禁城》:“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这里的“几个读书人”中应该包括
A.谭嗣同 | B.林则徐 | C.李鸿章 | D.陈独秀 |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为人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①②③④ | B.①④②③ | C.①②④③ | D.①③②④ |
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都要求 ( )
A.彻底废除旧制度 | B.民主和科学 |
C.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 D.民主和共和 |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A.魏源 | B.王韬 | C.宋教仁 | D.胡适 |
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十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
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
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 |
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
戊戌变法期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在其规条中规定:“五经四书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万古而常新,又如布帛菽粟不可一日离,学者果能切实敦行,国家何患无人才,何患不治平”这从根本上说明
A.封建伦理纲常的重要性 | B.清政府坚持“中体西用” |
C.维新派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 D.对封建教育体制的冲击 |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
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他主张“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这一言论反映了严复( )
A.还政于民的主张 | B.进化和革命的思想 |
C.中体西用的观点 | D.废除君主制的要求 |
晚清一位思想家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媚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这位思想家是
A.梁启超 |
B.严复 |
C.谭嗣同 |
D.孙中山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