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中说到,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发展态势的是( )
A.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 |
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
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词语,渐成报纸文章的常用词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词语命名。原名胡嗣穈的胡适,也是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
D.进化论广为流传产生巨大社会冲击波 |
有学者说维新派“民权是发挥近代民族国家作用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将它视为一种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制度。”这表明维新派认为( )
A.民权是实现救亡图存手段 |
B.实现民权与保护人权矛盾 |
C.个人权利自由是民族归宿 |
D.民族问题本质是保护人权 |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其分际又非甚远于民,而不下侪于民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上述材料中体现的观点及其在中国最早的倡导者应该是:
A.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
B.主权在民,资产阶级维新派 |
C.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
D.民主科学,资产阶级激进派 |
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他主张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这一言论反映了严复
A.进化和革命的思想 | B.中体西用的观点 |
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 | D.还政于民的主张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 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
郑观应在《公法》中说:“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相统属者也。”“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侵夺。”依据以上言论判断,郑观应主张( )
A.平等交往 | B.学习西方 |
C.依法治国 | D.公平竞争 |
1891年和 1898 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材料说明康有为两部著作的特点是( )
A.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 |
B.注重考据考证,以恢复儒学权威 |
C.借今古文之争,以重塑孔子形象 |
D.注重材料取舍,以西学论证中学 |
百度对“近代化”词条的解释为: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下列主张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是( )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坎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⑤ |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
19世纪末,康有为领导的声势浩大戊戌变法,变法的实质是( )
A.开明地主和封建官僚的斗争 |
B.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 |
C.传统儒学和君主立宪的斗争 |
D.维新派和顽固派的斗争 |
“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材料认为近代报刊( )
A.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 |
B.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 |
C.剥去了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感 |
D.实际是社会上野史杂说的汇编 |
康有为认为,孔子谈的尧舜之治,其实是指太平世的民主政治原则;而所说的文王之治,指的是升平世的君主立宪原则。在康有为看来,尧舜是否真有其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代表的政治理念,是要达到民主政治的“太平世”。康有为的“太平世” ( )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体 | B.效仿英国的政体 |
C.开明君主的专制统治 | D.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度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