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 选择题
高中历史

郭斌铄教授曾这样评价一位中国近代思想家:“先生于中西治术学理,实能究极源委,有以探其异同得失之所在……其翻译西书,志在补偏救弊,有目的、有分寸,与盲从西人,一往不返者大异。”这位思想家是(  )

A.魏源 B.严复
C.康有为 D.谭嗣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早期维新思想认为:“欲张国势,……莫要于设议院。”“能通上下之情,则地有余地,民有余力,闾闾自饶,盖藏库无虞匮乏矣。”“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学习西方议会制度                ②将近代西方制度与中国传统制度结合
③提出了制定宪法的要求      ④通过改革政治体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说:“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这表明梁启超的认识是(  )

A.民权是国家主权的基础 B.统治者应是民权的代表
C.民权保障是爱国的前提 D.国民自治决定国家兴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百度对“近代化”词条的解释为: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下列主张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是(   )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坎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人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 “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此人的主张是属于下列哪一派(  )

A.地主阶级抵抗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A.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B.君主立宪,实行资产阶级的改革
C.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日本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A.正好相反 B.完全相同
C.部分相似 D.三者同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中说到,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发展态势的是(    )

A.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是因为当时的先进人士认识到挽救旧中国就必须(   )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斗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D.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