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分别指的是( )
A.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 B.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 |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 | 揭露历史真相 | B. | 引介西方理论 |
C. | 倡导维新变法 | D. | 颠覆孔孟学说 |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的统一 |
秋瑾(1875年—1907年)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也不致坐食,累及父兄、夫子了。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据此材料推断,错误的是( )
A.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 | B.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 |
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 | D.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 |
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
A.君主 | B.民权 | C.西学 | D.科学 |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 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在中国近代,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者 |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
C.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 |
晚清时,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曾廉认为,“中国一切皆非为制度之不良,而但为人心之败坏而已”。叶德辉说:“与其言变法,不如言变人。”徐致祥认为“变人”之道无他,只须给皇帝开经筵讲理学就行,因为孟子说过“一正君而国治矣”。下列主张与三人思想一致的是
A.“祖宗之法不可变” | B.“变者古今之公理” |
C.“托古改制” | D.“中体西用” |
“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该材料反映的作者观点是
A.开展思想启蒙至关重要 | B.实行维新变法迫在眉睫 |
C.甲午战败促进民族觉醒 | D.推翻满清统治条件成熟 |
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此人的主张是属于下列哪一派( )
A.地主阶级抵抗派 | B.地主阶级洋务派 |
C.资产阶级维新派 |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A.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 B.君主立宪,实行资产阶级的改革 |
C.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 |
日本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A.正好相反 | B.完全相同 |
C.部分相似 | D.三者同步 |
《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中说到,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发展态势的是( )
A.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