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清代学术思潮是“以复古为解放”。下列可以佐证该观点的是( )
A.李鸿章主张“中体西用” |
B.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 |
C.袁世凯倡导“尊孔复古” |
D.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A.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C.挽救了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 |
D.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帝制 |
中国近代史上,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政治现代化的过程。要求政治现代化的主张最早出现于
A.鸦片战争之后的新思潮 | B.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 |
C.戊戌变法中的《定国是诏》 | D.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
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
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
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下列政治力量中曾属近代反封建的进步力量后又被时代进步潮流迅速“新陈代谢”的有( )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 ②洋务派 ③维新派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近代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厌也。”此人的主张是( )
A.加强君主专制 | B.实行相互监督 |
C.实行君主立宪 | D.倡导民主共和 |
当代史学家喻大华认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前者以繁琐考据的方法把维护封建制度的经学论证为‘伪经’,后者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形象,以作为维新变法的护符,并把今文经学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结合起来,说明历史的进化。”以下关于康有为变法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形式上是新颖的 | B.方法上是激进的 |
C.学术上是科学的 | D.思想上是落后的 |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
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 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向世界学习。“他们”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是
A.技术—思想—制度 | B.技术—制度—思想 |
C.思想—制度—技术 | D.制度—思 想—技术 |
托克维尔认为:路易十六统治时期(1774年即位)是旧君主制(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而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也曾发生过类似情况,其中最符合材料中托克维尔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B.维新变法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
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
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④提倡学习西方人文职业教育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
B.李贽笔下的孔子 |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
1900—1901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皇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活动 |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