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中的人物及其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
李鸿章 |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郑观应 |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章太炎 |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梁启超 |
“共和政治,非国民的继续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A.思想启蒙与挽救危亡并重
B.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
C.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D.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就像一个朝廷命官头戴花翎,满脑子‘三纲五常’,身上却穿了一身笔挺的西装。结果,躯干似‘西’,头脑是‘中’,似是而非,不伦不类。”与此评论相符合的是( )
A.孔子:“克己复礼” | B.张之洞:“中体西用” |
C.鲁迅:“打倒孔家店” | D.康有为:“托古改制” |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与上述观点一致的主张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 |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就像一个朝廷命官头戴花翎,满脑子‘三纲五常’,身上却穿了一身笔挺的西装。结果,躯干似‘西’,头脑是‘中’,似是而非,不伦不类。”与此评论相符合的是
A.孔子:“克己复礼” | B.康有为:“托古改制” |
C.鲁迅:“打倒孔家店” | D.张之洞:“中体西用” |
、晚清时期,有人提议:“议院者,公议正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俄美矣。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能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死也。”此人主张是( )
A.加强君主专制 | B.建立皇族内阁制 |
C.实行君主立宪制 | D.倡导民主共和 |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这种久受崇敬的衣服,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下列人物及其历史活动符合马克思这句话内容特点的是
A.李鸿章洋务运动 | B.康有为维新变法 |
C.孙中山辛亥革命 | D.陈独秀新文化运动 |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
C.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 D.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
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进步意义表现在( )
① 弘扬民族文化 ② 挽救民族危亡 ③ 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根基 ④ 发展资本主义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④ | D.②③ |
杂志上登载的文章,其中有“中国固有的伦理、法律、学术皆封建制度之遗,与西人相较,相去极远,如不改进,必不能存于今日世界。”又有“西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中国以闲适恬淡为美风,实为中西民族强弱的大原因。”再有“若笃旧不变,而无世界知识,不知顺应世界潮流,绝难立足。”这些议论最可能反映( )
A.林则徐为代表的鸦片战争时期思想 |
B.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时期之思想 |
C.康有为为代表的戊戌变法时期思想 |
D.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 |
《刘如山回忆录》中载,“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招学生太费事,于是由八旗官学中挑选,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会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这些学生入同文馆之后……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了亲戚关系。”材料说明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的根本原因是( )
A.洋文学科的增设 | B.顽固势力的反对 |
C.社会观念的落后 | D.大家子弟的谨慎 |
托克维尔认为:路易十六统治时期(1774年即位)是旧君主制(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而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也曾发生过类似情况,其中最符合材料中托克维尔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B.维新变法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学术大师,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根源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
B.两次运动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 |
C.两次运动的目的不同 |
D.两次运动的观点主张不同 |
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A.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
C.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
D.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中国人在诗文中将西方人称为“夷”。过了二三十年,这些人的诗文再版发行时,“夷”都改为“洋”了。这个变化反映了( )
A.中国社会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平等观念 |
B.中国知识界已经意识到了西方对中国的优势 |
C.“西学”通过洋务运动已成中国思想界主流 |
D.中西之间已经实现了相互的尊重与和平共处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