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美苏英三国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该条约全面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的一切核武器试验。西方部分政治家和学者认为该条约签订的目的是“减缓冷战期间的军备竞赛,和防止核武器试验造成地球大气中过量的放射性尘埃。”该条约的签订
A.使美苏争霸格局出现实质缓和 | B.加强了美国与欧共体各国之间的合作 |
C.恶化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 | D.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①“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平民百姓的称呼,西汉有“布衣将相”之说,当时“布”的主要材料是棉
②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业的建立
③水排主要应用于农业灌溉
④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严格禁止对外贸易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事实是( )
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
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 |
C.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
A.春秋时期 | B.西汉 |
C.南北朝 | D.北宋 |
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科学的思想 |
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里的“转折点”应该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A.参加日内瓦会议 |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C.中美缓和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段话不适合用来形容
A.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的办学思想 |
B.苏俄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
C.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 |
D.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
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③ |
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下列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 )
A.隋朝的科举制 |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
C.元朝的行省制 | D.明朝的内阁制 |
“民族主义有时候是一种激发大众爱憎和造就大众理想的信念,与此同时,非理性的排他意识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渲染,暴力由此找到了滋生的场所。”下列各项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A.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 B.洋务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http://www.m1905.com 是CCTV6电影频道的官方网站。网址中“1905”的含义是( )
A.电影《定军山》的拍摄 | B.北京电视台试播 |
C.互联网进入中国 | D.电影《渔光曲》的拍摄 |
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是
A.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 | B.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
C.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 D.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
《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宣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20年,博得“乡邑称”的美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这个事件主要反映
A.汉朝选官主要依据儒家思想 | B.九品中正制存在明显弊端 |
C.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 | D.汉朝选官注重孝行与廉德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