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材料二 客观的回顾中国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发生的社会变迁,可以明确划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脉络: 一是革命立国时代。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二是改革建国时代。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确立并实现中国经济繁荣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体制的时代;三是和谐富国时代。这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承先启后,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主旋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契机,开启的中国走向全面富裕的时代。
—— 摘自《学习时报》
阶 段 |
|
|
举例 |
政治制度 |
|
经济建设 |
|
|
外交思想 |
|
材料三 1979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陈东升《大国崛起的中国模式》
⑴“破坏一个旧世界”的含义指什么?毛泽东在这方面有什么独特贡献?
⑵1953—1957年是新中国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属于材料中的哪个时代?列举下列方面的史实论证材料所归纳的该阶段的时代特征。
⑶试举例说明1979年以来中国发展所占的“天时”因素。
百年“张裕”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它经过了产生——发展——衰落——再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2年著名华侨实业张弼士为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建立了张裕葡萄酒公司。该公司采用欧洲现代酿酒技术生产优质葡萄酒,建立了窖内恒温为摄氏11度的亚洲唯一的地下大酒窑,它是我国最早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酿造葡萄酒的大企业。1912年孙中山先生为张裕葡萄酿酒公司题词“品重醴泉”,以示嘉勉;1915年,在为庆祝巴拿马运河竣工而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张裕葡萄酒公司送展的“可雅白兰地”、“红葡萄”、“雷司令”、“琼瑶浆”(味美思)一举荣获最优等奖和4枚金质奖章,“可雅白兰地”因此而命名为“金奖白兰地”,成为世界名牌。这也是中国商品首次在国际上获得的殊荣。
材料二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张裕公司成了一家国有企业。……1994年公司进行了企业制度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7年,“张裕集团有限公司”挟品牌优势,成功发行8800万(B)股,成为国内同行业中首家上市公司,2001年张裕与世界葡萄酒巨头卡斯特集团合作,加速了张裕与国际化接轨的步伐。……几年来,张裕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了骄人业绩。
请回答:
⑴“张裕”公司建立后,仅用二十几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世界著名企业。请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功发展的原因。
⑵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张裕公司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指出发生变化的背景。
⑶综合上述材料,张裕公司的迅速发展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状态,不如此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整个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就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马歇尔1947年6月的演讲
材料二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⑴材料一反映了美国怎样的战略意图?为达此目的,美国在政治上、军事上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⑵依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欧关系出现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4分)
⑶从经济角度分析材料三中美国“不能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的原因。为此,美国采取了战略收缩政策,这一政策对当时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危机,是险境和机会并存。古今中外,政治危机、民族危机等伴随着历史的延续,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着最高决策机关,临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而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在当时没有实际权力,形同虚设。贵族通过放高利货,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平民处境不断恶化,甚至沦为债务奴隶 。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公元前5世纪古代雅典面临着怎样的危机?
(2)为化解危机,雅典进行了改革。请指出梭伦化解危机的举措及对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扩大、自觉。觉些甚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3)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促使国民意识觉醒,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表现。你认为五十年里推动中国“变蛾蜕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15)分观察下列两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图1 1895年4月 日本马关 图2 1945年9月 中国南京
(1)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
(2)图2场景的出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2分)
(3)造成图1、图2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8分)
(4)从图1到图2的历史,能看出近代日本的发展与战争的关系如何?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是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条并行前进,交错发展的历史脉络,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了苦难的深渊,仁人志士一次又一次奋起,救国救民于苦海……”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问题:
(1)分别写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具体表现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各阶层为探索民主革命道路进行了哪些抗争?
(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冶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唐朝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材料二 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材料三 《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宰相的职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个阶段依次是什么?你认为宰相制度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演变的内在推动力是什么?为什么?
(3)材料三中前后两史实有何主要异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从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1995年1月30日)
(1)一百年前,日本是怎样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材料一中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指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建议是什么?他提出的统一“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方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
(3)据材料三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据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对丞相制做了怎样的改革。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鸦片战争的共同认识是什么?用材料二中的哪一结论可以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材料三 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签订《南京条约》 图二:签订《马关条约》 图三:签订《辛丑条约》
(2)分别指出三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和背景各是什么?
材料四 从l840年到l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一中,从图一、图二到图三表明我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吸取汉唐的历史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一系列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措施。
——屈超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有哪些“历史经验”?(2分)列举北宋“在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采取的改革措施。(4分)
材料三行省是元代开始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中国政治制度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元朝行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秦、汉、宋三代在地方管理上共同的趋向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1)材料中所指的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三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3)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