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
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材料 |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 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A.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生产关系的变革 | D.金融资本的发展 |
美国学者罗兹曼在其著作《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他们的指导观念大体上是从儒家政治观念的武库中拣来的,在内容上是复古的。他们的模式来自中国的历史,他们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人民的物质……有缺陷之处。”据此,材料中“他们”的实践是
A.创建继昌隆缫丝厂 | B.奉孔子为制度变革的先师 |
C.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
毛泽东在1945年8月说:“中国的局面,联合政府的几种形式,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时期,我们还是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即改造),而不是要砍头。这个弯路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实现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当时中共的设想是
A.通过重庆谈判,建立国共两党联合执政的政府 |
B.希望通过和平激进方式争取民主 |
C.控制联合政府,打破一党专政 |
D.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 |
“令三司出炭四十万,减半价鬻与贫民,非惟抑高价,且济人民。” 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A.《史记》 | B.《唐六典》 |
C.《宋史会要》 | D.《清史稿》 |
美国《商业周刊》在评论50年代某次重要国际会议时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粉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关于这次会议正确的认识是
A.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会议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有关 |
C.会议是指万隆会议 |
D.会议使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正常化 |
在1925年毛泽东在一首词中写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一时期,毛泽东“激扬文字”主要表现在
A.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B.写出《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C.发表《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 |
D.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和《论十大关系》 |
1933年《东风杂志》:“(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指( )
A.取消商品贸易 | B.允许自由贸易 |
C.实施计划经济 | D.实行自由放任 |
19世纪末问世的《适可斋记言》一书写道:“江浙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伸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这段言论反映近代中国
A.出现男女平等的社会潮流 |
B.男耕女织小农经济解体 |
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增强 |
D.传统农业社会的观念受到冲击 |
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
A.营造经济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 |
B.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
C.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
D.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民主制度 |
“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 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
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 | 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
下列对不结盟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由南斯拉夫等国发起 |
B.它的兴起对当时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C.由英国等国发起 |
D.它反映了新兴独立国家积极谋求维护国家主权 |
影响下表中1921年数据变化的政策因素是
|
1913年 |
1921年 |
1923年 |
1925年 |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
9446 |
6620 |
7860 |
8730 |
粮食作物产量 |
39.79 |
22.13 |
34.55 |
44.24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全盘集体化方针
图所示是建于河南安阳的一位中国古代妇女的塑像。在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
A. | 铁器 | B. | 玉器 | C. | 瓷器 | D. | 漆器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