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
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
D.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
从1 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有549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形成这一“高潮"的主要背景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 B.“实业救国”呼声高涨 |
C.抵制日货运动的掀起 |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汉初的封建,居然就名存实亡,怕也是汉初的人所不能预料的。”下列哪些措施的实施使汉初“封建”很快“名存实亡”? ( )
①诸侯不得自治民补吏 ②令诸侯各以国邑,分封子弟
③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④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
A. | 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 B. | 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
C. | 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 D. | 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 )
A.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 | B.重工业和轻工业 |
C.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 | D.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及阶级力量 |
在1896年至1911年间,中国新建铁路9002余公里,增长迅速,其资本构成见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交通运输完成近代化
②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
③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④政府禁止民间资本参与铁路修筑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美国《商业周刊》在评论50年代某次重要国际会议时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粉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关于这次会议正确的认识是
A.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会议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有关 |
C.会议是指万隆会议 |
D.会议使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正常化 |
在1925年毛泽东在一首词中写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一时期,毛泽东“激扬文字”主要表现在
A.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B.写出《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C.发表《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 |
D.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和《论十大关系》 |
1933年《东风杂志》:“(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指( )
A.取消商品贸易 | B.允许自由贸易 |
C.实施计划经济 | D.实行自由放任 |
19世纪末问世的《适可斋记言》一书写道:“江浙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伸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这段言论反映近代中国
A.出现男女平等的社会潮流 |
B.男耕女织小农经济解体 |
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增强 |
D.传统农业社会的观念受到冲击 |
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
A.营造经济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 |
B.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
C.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
D.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民主制度 |
“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 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
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 | 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
下列对不结盟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由南斯拉夫等国发起 |
B.它的兴起对当时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C.由英国等国发起 |
D.它反映了新兴独立国家积极谋求维护国家主权 |
影响下表中1921年数据变化的政策因素是
|
1913年 |
1921年 |
1923年 |
1925年 |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
9446 |
6620 |
7860 |
8730 |
粮食作物产量 |
39.79 |
22.13 |
34.55 |
44.24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全盘集体化方针
图所示是建于河南安阳的一位中国古代妇女的塑像。在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
A. | 铁器 | B. | 玉器 | C. | 瓷器 | D. | 漆器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