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随着广播、电视和其他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间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缩成一个“村落”——地球村的概念由此而产生……地球村的概念也同样意味着全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只是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拼盘。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产生什么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地球村”的特点。列举近代以来三次工业(或科技)革命中,对“地球村”的形成起直接推动作用的科技发明(各举一例)。(6分)
(3)近代以来,工业(或科技)革命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国在工业(或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迎浪”而上,而中国却在三次工业(或科技)革命中“姗姗来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三次工业(或科技)革命中“迟到”的原因(任选其中两次作答即可)。(6分)
【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将军在给天皇的建议书中写到:英国可以得到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原料,美国可以得到加拿大和南美洲的资源。但是在日本,粮食供应和原料同人口相比在减少。如果我们只希望发展贸易,最终必将被打败……最后,我们将一无所获……最好的政策在于采取积极措施,去获取日本在满洲和蒙古的权利和特权。
——《全球通史》
材料二:“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
材料三:1950年7月,杜鲁门命令第七舰队驻进台湾海峡,声称台湾未来的地位须经联合国决定。
——《战后美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田中认为必须“获取日本在满洲和蒙古的权利和特权”的理由和实质。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的积极意义。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美国政策有何变化?分析其原因及后果。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杜佑《通典》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标准的演变。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和政治影响。
(3)从汉至元时期,我国选官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其政治根源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机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不过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耳。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材料二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冉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地贷,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权利。……臣拟遵振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62年)
材料三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1889年)
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李鸿章在采用大机器生产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洋务派如何看待“求强”与“求富”的关系?(注意:回答本题时,不得照抄原文)
古今中外改革对民生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改革者也一定程度上从民生角度出发进行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孝文帝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卖者坐(处罚)如律。 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从解放法令颁布时间起,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地主再也不能把农民当作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四 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1946~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二百多万人参军。山东有约五百八十多万人,冀中有四百八十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农民。
——《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79页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颁布了什么措施?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评价“解放”法令?
(3)根据材料四分析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觉得改革应如何对待民生问题?
经济文明是指人类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制度与政策、经济思想与行为的文明程度与属性。它既是人类经济行为的理性反映和理想追求,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人类在实现经济文明的征途中必须加速工业化步伐,加快市场化进程;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大开放力度;尊重经济规律,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道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师大曹文柱教授评价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说道,“是其它农业文明中所不具备的,所以说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古代农耕文明的典型是毫不为过的。”
材料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哥伦布的伟大发现最初看起来像是一个重大失败。数千名冒险家成群结队地前往西印度群岛,只是令人扫兴地找到少量黄金。然而,美洲大陆的发现却引起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直接反应,它促使葡萄牙人环航非洲,由海路直接抵达印度。”
材料三 20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史专家约翰·希克斯这样问道:“工业革命是现代工业的兴起而不是工业本身的兴起;但现代工业是什么呢?我们将它同古代工业,即与市场本身同一时代诞生的手工业加以区分所依据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呢?”
材料四 1985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有人问:“中国共产党一直教育人民要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现在经济改革,你们教育人民要致富,出现了少数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你们准备采取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又问:“这些现象是否反映了一个潜在的、很难解决的矛盾,即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
材料五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以后,保持和谐、保持均衡是中国快速增长和发展的社会现在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1)材料一强调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征?
(2)列举“葡萄牙人环航非洲,由海路直接抵达印度”的具体事例(时间、人物、航线)
(3)有人说,“哥伦布的伟大发现”给美洲人民带来了灾难,它不能反映人类经济的理性和理想,更谈不上“伟大历史意义”。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试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概括说明现代工业经济的基本要素。
(5)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段对话回答材料四中的两个提问。
(6)试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说明我们应该怎样建设和谐社会。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贸易后,规定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各海口的“商民人等有欲出洋贸易者,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发执照。将船身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弁查验,准其出入贸易”,但是只“许令乘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康熙五十六年(1717)定例:“出洋贸易人民,三年之内,准其回籍”,“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清政府限制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康熙四十七年(1708),“禁商贩米出洋”。五十九年(1720)规定:“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乾隆二十四年(1759),“禁丝觔贩卖出洋”。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
材料二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各国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率先行动的是美国,它通过国会立法,提高了对大部分进口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征收的关税。从1931年6月到1932年4月,先后有76个国家提高了进口商品的关税率。
——袁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胡锦涛主席访法时指出,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尽早实现发展回合目标。出席了总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签署仪式,涉及航空、核能、金融和环保等领域,其中包括向空中巴士公司购买102架客机,价值140亿美元。
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与胡锦涛主席的会晤中承诺要打击贸易保护主义,同中国一同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进展。他说:“英国将继续在欧盟中坚持向中国贸易敞开怀抱的立场,不修建贸易壁垒。”英中两国在卡梅伦访华期间签订总价值高达17亿英镑的新商务合同。
——新浪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并对这一政策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各国提高关税的目的及其给当时世界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为什么主张贸易自由、经济开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
(2)材料二中美国应对经济的措施有哪些?中国能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评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一一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一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赢<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一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辫书》
材料四 毛泽东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曼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
一一笑蜀《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以上几位历史人物所代表的政治派别及对实现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所作的主要努力。
(2)据此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
民生问题是近代以来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摘自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案是什么?该方案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核心思想。并指出邓小平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什么?
(4)你从上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西方社会的民生政策和邓小平的富民措施中得出的共同结论有哪些?
下图中,A、B、C、D、E五条曲线分别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请根据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A、B、C、D、E五种经济形态分别是____、 、外国资本、 与官僚资本。
(2)A曲线所代表的经济形态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其基本形式(特点)是什么?请指出它在鸦片战争后发生的变化和原因。
(3)B曲线所代表的经济形态在创办过程中先后提出了哪两个口号?它是如何影响D曲线所代表的经济形态产生发展的?
(4)据图指出D曲线所代表的经济形态发展的最高峰出现在哪一个阶段?它的最后归宿是怎样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政府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贸易后,规定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各海口的“商民人等有欲出洋贸易者,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发执照。将船身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弁查验,准其出入贸易”,但是只“许令乘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康熙五十六年(1717)定例:“出洋贸易人民,三年之内,准其回籍”,“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
清政府限制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康熙四十七年(1708),“禁商贩米出洋”。五十九年(1720)规定:“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乾隆二十四年(1759),“禁丝觔贩卖出洋”。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
材料二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各国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率先行动的是美国,它通过国会立法,提高了对大部分进口工业品和农产品征收的关税。从1931年6月到1932年4月,先后有76个国家提高了进口商品的关税率。 ”
——袁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2010年11月4日,胡锦涛主席访法时指出,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全面均平衡的成果,尽早实现发展回合目标。出席了总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签署仪式,涉及航空、核能、金融和环保等领域,其中包括向空中巴士公司购买102架客机,价值140亿美元。”
“11月1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韩国首都首尔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五次峰会上发表题为《再接再厉 共促发展》的重要讲话。胡锦涛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五次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表明,贸易越是自由,世界就越是发展;经济越是开放,发展就越是迅速。”
——摘自《新华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并分析此政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各国提高关税的目的。及其给当时世界带来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胡主席为什么一再强调贸易自由、经济开放?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横空出世,令世界瞩目。
材料一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
材料二 上世纪50-70年代是日 本经济崛起的时期,其发展轨迹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同曲同工之妙。在1956-1973年的18年中,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9.7%,有10年的增长率是两位数。到70年代初,日本GDP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这和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速极为相似。
——童第轶:日本上世纪50-70年代的崛起,《投资与理财》2009年第20期
材料三
图1:国内生产总值(GDP)排名前十位的国家(2000)
图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DP)世界排名前11位的国家和地区(2000)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世纪50-70年代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同时期中国为什么没能崛起?与日本相比,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有何突出特点?
(3)依据材料三,简要分析中国为什么GDP能够位居世界前十名之列,而人均GDP却榜上无名?这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什么要求?
阅读下列材料:
“为什么不让中国摆脱那些外国人,他们尽是在她的土地上捣乱。如果他们都能回到老家去,中国这个国家将是中国人多么美好的地方啊!既然我们并不准许中国人到我们这儿来,我愿郑重声明:让中国自己去决定,哪些人可以到他们那里去,那便是谢天谢地的事了。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义和团是爱国者。他们爱他们自己的国家胜过爱别的民族的国家。我祝愿他们成功。义和团主张要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国家。我也是义和团。因为我也主张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国家。”
――马克吐温《我也是义和团》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中“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这句话?
(2)作者为什么要和“义和团站在一起”?
(3)通过阅读材料,你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什么新的认识?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纲常名教,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万不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摘自李鸿章《上总理衙门书》
材料三 (一)驱除鞑虏。……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二)恢复中华。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三) 创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四)平均地权。……核定天下地价,其现 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 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事。
摘自孙中山《同盟会宣言》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代表近代中国哪个阶级 (派别)主张? (3分)
(2)材料一的基本主张有哪两点?能否落实?原因何在?(4分)
(3)材料二的主张的根本缺陷何在?这导致了什么结局? (3分)
(4)材料三作为革命纲领中的核心是什么?结果怎样?(3分)
(5)对比三则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1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