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现代世界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是“关市高而不征”,即只稽查是否有违法行为,而并不收税。汉代说是对商人要“重租税以困辱之”,其实主要是实行国营工商业以取利。(唐朝)杨炎行两税法,才正式收取商业税,对坐商按户征收资产税,对无居处而行商者,向所在州县税三十之一,并且说要“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这就是说要使行商与农民、坐商、手工业者都一样向国家纳税,不允许他们有侥利,即多余的利润。……到了宋代,由于工商业的繁荣,国家的商业税收越来越重要,有时它的数量超过了田赋收入。
材料二 中国从战国时代起,逐渐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因为商鞅变法成功,秦因此富强,汉代遂也继承这一思想,并逐渐发展为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加以推行。……与此同时(宋代),社会上对商人的看法也有变化,认为工商皆是本业,不应歧视他们。而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商人的地位已经得到提高。
——以上均摘自马克圭主编《世界文明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国家与私人工商业间的主要关系。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简述“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含义。根据材料二,归纳“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过程。
(3)有人认为“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请运用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状况,简要评价这一结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从1926年到1940年。这个时期,苏联一方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
材料二 (斯大林时期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表现和特点?
(2)材料二中的“西方经济的崩溃”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当“西方经济的崩溃”蔓延时,苏联为什么没有受到较大冲击?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模仿”指的是什么?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可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宋代文明深深的影响了世界。
——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
材料三 科举制度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宋太宗时在科举考试中开始使用糊名法。(糊名法在当今中国各类考试中仍普遍使用。)明清时八股文是一种简单且良好的文章格式,采用这种方式来写文章,思维缜密,格式严整;但它一意代圣贤立言,远离现实。科举制度在1905年废止。在科举的存废和利弊上,不同学者观点不一。
①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顾炎武
②科举虽然不好,但是没有科举,那个时代更坏!
——《疯狂的科举》潘剑冰
③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
——钱基博
材料四 钱钟书曾说: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
——都数得到宋代。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我们的教科书一直说宋代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贫”指国力、财政上面的贫乏困窘;“弱”指在对外竞争,特别是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
(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宋朝经济发展方面各有什么表现?
(2)据上述材料,从文明史的角度,概括说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若请你评价科举制度,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中国历史史实和学术研究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4)材料四中两位学者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这与“宋代是个‘积贫积弱’时期”的观点是否矛盾?说明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材料分别摘自17—19世纪欧美四国的历史文献:
材料一 “ 国会可以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律的否决,可通过法律规定法院的组织与权限。众议院有权对犯有“背叛、行贿、受贿或犯有其他重大罪行和恶行”的总统、副总统等提出弹劾------”
材料二 “ 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众议院议员任期4年,参议院议员由地方参议会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间接选出,任期9年,枚3年改选其中的1/3------”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 宪法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请完成:
(1)上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政治文献?以上材料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哪两种政权组织形式?材料一中政治文献体现的原则是什么?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权力分哪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材料二反映的政治文献对本国社会发挥了那些积极作用?
(2)从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方面,指出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的政治体制不同点?以上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唐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但外部世界却对中国兴趣甚浓。哥伦布航行的目标就是契丹(按:当时西人以此代称中国),麦哲伦旅行的主要结果是马尼拉这块中西殖民地的建立,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材料三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
——据新华网资料综合报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图16、17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其原因。概述丝绸之路开辟的世界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世界形势,简述明朝对外政策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加强亚非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合作的依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当今国际关系格局分析“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材料二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材料三 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1)从两国政府首脑与议会、内阁的关系中,指出丘吉尔言论的依据。材料二反映了德国政体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什么影响?
(2)以英、美、德为例,分别指出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南北朝后期,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
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选官制度上进行了变革。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高下。
唐代科举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经、瞬岳、明字、明算等多种。学馆的生徒可以直接报考,不在学的自行向州、县报考,合格后再由州县送中央参加考试,应试者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最多。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主持考试的,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前一直是吏部考工员外郎;以后归礼部掌管,也有临时由皇帝委派中书舍人等清要官主持的。
——摘编自杜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选官制度变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选官制度的改革和隋唐繁荣之间的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材料三  19世纪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异同点。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两种政治制度在形式上有何共性?在本质上有何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材料三

表2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1950

195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

41.54

64.61

80.92

84.72

109.80

108.65

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

其中:苏联

13.94

52.50

62.44

69.39

90.16

81.60

77.00

12.86

40.44

47.82

49.07

68.02

57.91

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

其中:西方国家

27.60

12.11

18.48

15.33

19.64

27.05

27.50

14.87

1.59

7.08

5.01

7.42

9.69

11.37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来源:2021年全国高考历史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94年,雅典著名改革家取消公私债务,恢复债奴的公民身份,永远禁止把雅典公民沦为奴隶…… 他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
材料二

(1)材料一中所说改革家是谁?材料中提到的改革措施有哪些?不得照抄原文
(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根据材料二写出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三大政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哪些成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反思这两次中日战争,发掘它的现代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启示,以避免新的历史悲剧出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 1940年3月,国民党正式尊孙中山为“国父”。国民党在这时将孙中山从党的“总理”转化为“国父”,其寓意显然是要将孙中山塑造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领袖,促使全体国民接受民族主义思想,从而唤起民众,凝聚民心,团结御侮,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认为,“今天中国人民正努力于抗战,从抗战的胜利中建造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这正是执行马克思的指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
——邵雍《历史记忆与书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甜头”是什么?列举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向外扩张的史实。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促进中华民族觉醒方面的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义革命最大的相同与不同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你对两次中日战争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的矛盾与悖论(相互矛盾的结论)

问题:
(1)图中“某朝”是指哪个朝代?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2)历史往往充满矛盾和悖论。请以该朝的历史为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韩国国定教科书
材料二、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韩国史学界普遍关注甲午战争的主因。
(2)据材料指出韩、日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扶桑版日本教科书中关于“日清战争”的阐述,哪些是中国史学界认可的事实?哪里又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宋代不仅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而且具有其特殊的认识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中书门下的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宋神宗赵顼元丰官制改革,撤销中书门下,将其职权分归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以尚书左、右仆射各兼门下、中书侍郎为正宰相,再设门下、中书侍郎各一人,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为副宰相。……宋朝设置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其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等。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北宋前期称“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三部。其长官称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
材料二  法国学者、国际宋史研究开创者埃狄纳·巴拉兹明确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斯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同为法国学者的迪艾那则称宋朝为“现代的拂晓时辰”,日本文史家内藤湖南认为“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
材料三  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于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人民版必修3)
(1)有人说:唐朝三省制标志着宰相制度的成熟,宋朝二府三司制则昭示着宰相制度趋向衰落。请依据材料一指出,与唐朝相比,宋代宰相地位和职权的哪些变化体现了这种衰落的趋势?
(2)与国内学界对宋代历史评价长期流行的“积贫积弱”说相反,材料二中多位学者认为宋代社会出现了近代社会的一些因素。请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的商业和城市发展角度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近代因素”的发展结果。
(3)请依据材料三谈谈宋代儒学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现代世界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