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
1992年老人南巡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请回答:
(1) 材料中的“老人”指的是谁?“春天”的内涵是什么?
(2)材料中崛起的“座座城”指的是哪几个城市?
(3) 1992年这位老人发表谈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美国有两位伟大人物对上述核心内容也进行了探索,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及其相应改革的名称。
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剥夺,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
B.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
D.人们对高度集中斯大林模式的不满 |
下表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B.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
C.新经济政策符合俄国的国情 | D.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
“政府完全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在当时粮食匮乏的情况下,国家必须以有限的粮食资源来满足前线和城市居民的需要,禁止投机分子通过粮食买卖来使个人发财致富和扰乱民众。”与这一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有必然联系的是( )
A.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C.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 D.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共同点是( )
A.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B.都从当时实际国情出发 |
C.都为粉碎帝国主义进攻创造了物质条件 |
D.都体现了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 |
某一班级的授课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了如下四段历史情境,让学生判断正确与否。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1919年的俄国工人的吃、穿、用国家统一配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 |
B.1918年,俄国工人的工作积极性高涨,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
C.1920年的俄国农民状况很糟糕,农民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交给国家,不许卖 |
D.1922年,一对俄国农民夫妇兴高采烈地将余粮拿到市场上卖,买回生活必需品 |
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近现代历史的主旋律,在这一进程中,要求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正确战略判断。据此回答:
(1)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新政”广为后世称颂。罗斯福总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推行“新政”的?“新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新政”期间为拉动内需,国家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2)1921年,列宁在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曾以辞职为由,争取大家对新经济政策的支持。是怎样的严峻形势迫使列宁做出如此“过激”的举动?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3)综观两国对经济的调整与完善过程,其手段有何共同之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作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的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战时遗留的危机。到1926年时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注:当时历史最高水平)……在1925年逝世前不久,列宁已经决定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他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道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的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 的损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农民所述的“新的沉重的负担”主要是由当时什么政策中的什么措施直接导致的?
(2)材料二中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
(3)材料三中毛泽东主要批评的是斯大林模式中在经济方面的哪种做法?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
①国家掌握着经济命脉 ②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已被粉碎
A.①②均正确 | B.①②均不正确 |
C.①正确,②不正确 | D.①不正确,②正确 |
苏俄1918年开始推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实行余粮收集制 |
B.国家先后将大中小企业基本上收归国有 |
C.取消自由贸易 |
D.国家根据个人贡献的大小实行按劳分配 |
苏俄实行了余粮征集制后,粮食征购量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这
A.体现苏俄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
B.有力地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
C.体现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
D.体现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
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其依据是什么?
A.真的,新经济政策 | B.假的,新经济政策 |
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 | D.真的,余粮收集制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察下列两幅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图片:
图1美国繁荣时期的汽车长龙 图2美国人排起长队领救济
(1)图1和图2反映了当时美国经济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2分)
材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任何彻底革命的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2)对材料中“新应用”的准确理解是什么?(2分)
罗斯福说的“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指什么?
罗斯福说的“严重缺点”是不是美国经济制度中最严重的缺点?为什么?
(3)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材料三 “在不同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4)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根据当时的国情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后,在社会经济方面实施了什么政策?(2分)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
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正确与错误分别用“A”和“B”表示)
长安、洛阳、开封、临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城市。经济中心南移后,长江流域的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繁华的大都会,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成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
民国成立后,资产阶级首次提出“废止缠足”并主张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1922年,苏俄农民瓦西里在交纳了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不远处的集市上出售,当地官员没收了他的余粮,并处以巨额罚款。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