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

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髙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 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苏俄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农业集体化推进了苏俄经济的发展     B.苏俄农业发展远远超过工业发展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俄国农业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水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实施“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学习借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20年代,苏俄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在这里“退一步”是指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放弃社会主义原则
C.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放弃市场经济体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A.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B.战时共产上义超经济剥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不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1年时,美国人哈默来到莫斯科,列宁对他说:“你们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你们的技术和方法。”此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应是

A.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
C.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时期 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坚决反对 B.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
C.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D.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发生转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俄新经济政策 , 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 , 三者一致的表现在于

A.采取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B.集中全国财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
C.尽量避免国有化的形式而力图保持“自由企业制度”
D.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尽相同,且屡有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13—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1913生
1928点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炭
6
6
4
3
4
3

5
5
5
4
3
2

注: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成规模比较。
——引自《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 
材料三 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在民族国家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请回答:
(1)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利用科学和机械的”?资产阶级又是如何去“组织近代民族国家”的?
(2)结合材料二,指出1928年后苏联(俄国)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世界的排名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修补”的? 成效如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处最合适的应是

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
C.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摘自于一教师的《李四光》教学提纲

材料二: 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道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这样做并不是放弃登山的目标,而是为了更好地向上攀登,到达山顶。
――列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李四光“辞官留学英国”的社会背景和向“权威”挑战的主要事迹。
(2)在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列宁如何“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道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3)从上述两位杰出人物的经历与话语中,你能感受到他们哪些相似的精神品质或人格魅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1年后,苏俄实行粮食税,允许自由贸易,推行按劳取酬,这一系列做法和1934年后斯大林推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实行的政策最大的不同是

A.政策推行的社会背景不同 B.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不同
C.政策实行后的结果不同 D.政策所涉及的经济体制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现代历史上,各国针对各自经济发展问题都进行了有益的积极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1921年列宁的讲话
材料二   1929-1937年美国失业率变化表

年份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失业率(%)
3.2
8.9
16
24
25.2
22
20.3
17
14.3

 
材料三   美国《时代周刊》1985年9月23日封面。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很清楚地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俄“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得益于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2)  根据材料二,说明美国这一时期失业率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将邓小平列为该期杂志的封面人物的原因。你又是怎样理解这期杂志封面的标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B.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
C.都曾经产生了积极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经济政策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