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请回答:
(1)概括出导致1500年前后“文明遭遇”的主要历史事件。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
(2)“1500—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试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概括其主要表现。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从中你有何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B.战时共产主义的作用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联(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材料反映的是(   )

A.克里米亚战争中沙俄为战争进行动员
B.苏俄为巩固新政权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苏联采取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
D.苏联为应对德国法西斯入侵进行战争动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是
A.实行余粮征集制 .B确立土地私有制 C.推行全盘集体化 D.征收粮食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一个小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从1921年开始,苏俄在工业生产中尝试的“特殊办法”是

A.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经营 D.扩大企业自主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与碰撞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
材料一

图一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雕版印刷广告。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平面印刷广告,印刷于北宋时期。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绕,请记白”。
图二是《眼药酸》图。是南宋时为了宣传杂剧“眼药酸”而画的。两个穿戏装的演员,一人用手指着右眼,示意有眼病,另一人则背着布袋,袋上画着许多眼睛,扮眼科医生形象,手拿一瓶眼药酸,请有眼病的演员使用。
(1)宋代济南商标和眼药酸广告的出现,说明了当时哪些社会状况?图一中反映的印刷技术后来又有什么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它给欧洲文明进程带来了什么影响?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开始了不断地交汇、碰撞的过程。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西文明碰撞给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材料二

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
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3)图三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什么对外政策?该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材料三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主义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国政策各自遭到国内一部分人反对的原因?并指出两种政策的相同点。
材料四  中国广东商人徐荣村得知英国伦敦要举办世博会的消息,快速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潮丝”装成12捆,紧急托运往英国。徐荣村成为参加世博中国第一人。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赛,始自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注:1873年维也纳博览会上,有记载当时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曾派了名叫包腊的英国人代表中国参会)。据《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评述》记裁:这届世博会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 “以丝、茶、瓷器、绸货、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在世博会走过半个多世纪后,1905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出洋赛会通行章程》二十条,把参加世博会的“主权”从海关手中收了回来。
1982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市举行的“能源”专业世博会上,中国贸促会首次代表国家组织中国馆参加。此后,历届世博会的组织者都邀请我国参加。
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第132次代表大会作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中国上海成为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地。
——以上材料均根据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有关知识整理
(5)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历程有哪些变化。2002年中国申办上海世博会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把19世纪称为“现代”,其划分的标准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他认为,16世纪以来欧洲发生的社会巨变,导致了大工业的兴起,带来了现代生产方式,这种现代生产方式把单个国家的历史活动纳入世界史性的共同活动。由于“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由于这种新生产方式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及其现实的发展趋势,马克思预见到,那些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将会以工业发达国家作为自己发展的未来景象。这也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
由于马克思认为那些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将会以工业发达国家作为自己发展的未来景象,也就是说不同国家都将走上现代化道路,而现代化造就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
——《现代化研究》第四辑,第476页
(1)材料中马克思谈到的“导致了大工业的兴起”的“16世纪以来欧洲发生的社会巨变”主要指什么?(6分
(2)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实质。马克思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是什么?
材料二 “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他们(指反对列宁观点的第二国际和孟什维克)把这个无可争辩的论点,用千百种腔调一再重复,他们觉得这是对评价我国革命有决定意义的观点。
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呢?
——《列宁选集》,人们出版社1960年版,第691页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列宁为“追上别国的人民”做了哪些实践尝试。其效果如何?
材料三  对于中国共产党这个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政党来说,现代化只是因为它能够创造实现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前提而成为它的阶段性目标,而如何在实现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创造物质基础的同时克服现代化的弊病,保证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就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都做出了回应。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的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而实现现代化的实践,无疑属于邓小平理论。
(4)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的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而实现现代化的实践,无疑属于邓小平理论”的含义?
(5)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思想在实现现代化实践中的表现。从中能得出哪些经验教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因素。……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
材料二 (新政)所谓“新”,指的是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竟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
——引自《自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材料三 中国的主体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邓小平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你是否赞同材料一中布哈林的观点?结合苏联(俄)早期历史实践说明之。
(2)材料二指什么史实?其实质和特点是什么?对资本主义发展有何深远影响?
(3)请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简要说明材料三中邓小平的思想。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1年,新经济政策通过后,有共产国际里的革命者尖叫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此人 (  )

A.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B.认为列宁在俄国恢复了资本主义
C.存在严重的“左倾幼稚病” D.与列宁有阶级利益的冲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项不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的是

A.对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 B.实行实物配给制
C.对国营企业实行经济核算 D.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个场景: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木材作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它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经济措施

A.实行成年人义务劳动,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B.企业国有化
C.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D.铁路部门必须由国家经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二   “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那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道:“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材料三  1946~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戴高乐总统也曾说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请回答:(1)材料一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为什么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呢?
(2)材料二中的记者为什么质问罗斯福是“共产党”是“社会主义者”呢?
(3)依据材料三说明法国政府是如何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你认为材料中“自由的缺点”及计划的“优点”各是什么?
(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拟订一个恰当的题目,要求紧扣材料内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当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这里“退一步”、“进两步”是指

A.实行工业国有化,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B.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C.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
D.放弃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经济政策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