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的新政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三者的相同点
①都是各国在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②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内容都注重改变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④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 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个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的苏联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是因为新经济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B.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发展经济,这让许多革命者感到感到无法理解 |
C.西方人士认为,俄国这一招是痛击他们的,因为新经济政策采用了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 |
D.新经济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让西方国家感到恐惧 |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
B.计划经挤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
安德烈·普拉东诺夫的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这段话主要表明了( )
A.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 B.新经济政策实施遭到农民的反对 |
C.农民对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强烈不满 | D.农民对林模式下农民的困苦生活 |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机器设备购买者。1931年苏联购买了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苏联能够大量进口机器设备是由于
A.西方工业国放弃了敌对苏联的政策 |
B.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
C.经济危机迫使西方国家扩大对苏联的出口 |
D.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初步建立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材料二.下图是1909年法国雕塑家沃蒂耶在贝尔拉雪滋公墓创作的一座浮雕作品。一位袒胸身着长裙的妇女,中弹后仰,像神圣的天使般深情地张开双臂,像慈祥的母亲悲痛欲绝地拼死庇护着身后若隐若现的受难者,墙面上弹痕累累。雕塑下面刻有雨果名言:“我们所要企求于未来的是公正,而不是复仇”。雕塑取名为《献给历次革命受难者墙》。有人解释说,这位母亲护卫的人群正是巴黎公社社员,她体现了法国母亲无私的爱。于是,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把它称作“公社社员墙”。但令人奇怪的是,当这座浮雕揭幕以后,当时幸存下来的巴黎公社社员都一致否认它是“公社社员墙”,也从不去那里拜谒献花。
材料三.《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1)材料中“社会主义创始人”指的谁?根据上述结论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幸存下来的巴黎公社社员拒绝承认它是“公社社员墙”?简述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3)简述苏俄(苏联)(1917-1936)和新中国建立初期共产党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的?
“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观: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罗斯福新政 | D.改革开放 |
下表是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情况
年份 项目 |
1913年 |
1921年 |
1923年 |
1925年 |
粮食作物耕作面积 (万公顷) |
9446 |
6620 |
7860 |
8730 |
粮食作物产量 (亿普特) |
39.79 |
22.13 |
35.55 |
44.24 |
表格中的数字所反映的信息有 ( )
战争使俄国的农业遭到破坏
②1921年苏俄工农联盟受到削弱
③农业生产到1925年基本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
④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西方有分析家认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富有进取精神并能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这一经济形态经过现代化改造,在国家的调控下仍能发挥生命力。下列选项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
A.斯大林模式下的国营农场 | B.中国50年代的农业合作社 |
C.赫鲁晓夫时期的集体农庄 | D.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农业的改革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年,列宁约见了一位来访的老农。列宁问:“依你看,现在农村里主要的问题在哪里?”老农回答说:“我看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政府一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材料二: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10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这个奇迹般的速度,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动作,也来自苏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利用。
拖拉机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名。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1932年时,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
与欧美国家的整体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不仅是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还有苏联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
材料三: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1)老农所说的“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列宁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4)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苏联和美国在应对严峻局势时采取的措施对我国经济有哪些启示。
阅读以下材料: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后,“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世界”,20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 钱乘旦《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
请回答: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美国各是采取怎样的“现代化执行方式”的?
(2)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
互竞争的历史。
(3)通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两国发展现代化所采取的方式及五十年代以来两国内部变化的史实,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
1913年 |
1920年 |
1925年 |
1925年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 |
农业总产值(%) |
100 |
67 |
112 |
112 |
畜牧业(%) |
100 |
72 |
121 |
121 |
粮食(万吨) |
7.65 |
4.519 |
7.247 |
94.7 |
1913年—1926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
1913年 |
1920年 |
1925年 |
1926年 |
总产值(按1926年度价格计算,单位:亿卢布 |
102.51 |
14.10 |
77.39 |
110.83 |
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基数100) |
100 |
13.8 |
75.5 |
108.1 |
材料二
图1 廉价卖车 图2 黑色星期四华尔街 图3 美国人排队领救济
材料三 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
美国 |
德国 |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46.2% |
40.6% |
28.4% |
16.5% |
8.4% |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2教材
材料四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调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许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概括指出俄国(苏联)的工农业生产在1913——1925、1926年发展的趋势?分别分析指出不同的发展原因?
(2)出现图1、图2、图3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分析危机的特点?
(3)依照材料四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
(4)结合材料一、材料四分析,苏俄和美国政府解决经济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
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