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

在饿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丁,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接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      (   )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①②1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1 年 10 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不属于“旧东西”的是:      (  )

A.实行粮食税
B.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C.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D.允许自由贸易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列宁在反思苏维埃政权采取的一项政策时说:“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的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这项政策指的是

A.《土地法令》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1年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这说明

A.运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途径
B.苏俄放弃了计划对经济的指导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中有一致之处
D.市场和计划只是国家指导经济运行的经济体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曾产生过积极作用 B.都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C.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1919年几个中国农民的谈话。他们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A.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城里人吃、穿、用,国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
B.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
C.王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然有自己的地,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得给国家,不许卖
D.赵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人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买卖自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联解体十余年后,在俄罗斯社会中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一: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
——吴恩远《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斯大林的经济体制在哪些方面不符合“列宁的教导”?
材料二 阿尔图宁·尼古拉写道,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苏联成了一个超级大国,这个事实是不能抹杀,更不应受到指责的。但:在这之后,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大林是怎样使“苏联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简述“戈尔巴乔夫”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材料三 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 
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
——俄罗斯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
(3)材料三主张用怎样的方法评价斯大林?运用这一方法说明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摘编自《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材料二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罗兰日记》。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
——摘自《〈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材料三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的苏联成为东西方人共同向往之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泰戈尔和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作为苏联经济学家的布哈林又看到了什么?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出怎样的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方史学家评论苏联经济体制:“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   )
①日用生活品短缺
②取消商品贸易
③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④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列宁曾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的现成的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下列不属于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这一有益实验的是

A.企业不论大小一律国有 B.以租让方式吸引外国资金技术
C.实行自由贸易,恢复市场机制 D.废除实物配给,实行按劳取酬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这是名同学上课做的笔记,笔记的部分内容如下:

这主要反映了苏联(俄)

A.从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的变化
B.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的变化
D.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国的经济、社会政策变化会根据本国经济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和改革,国家之间的经济政策也能互相交流和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托辣斯之所由起,原为防自由竞争生产过度之病,实应于今日时势,不得不然也。而其流弊亦自不少,今剌取各家言其利害者而平论之。
……以全国本业皆合同故,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因以免物价之涨落无定,而资本家无时常倒闭之惠,劳力者亦不至被牵涉而失其业。
……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
——粱启超论“托辣斯”之利弊(1903年)
材料二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三 

(1)指出材料一中“托辣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现象。
(2)材料二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为什么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呢?
(3)材料三中图l与图2分别反映的是哪一段历史时期,哪两国的水利工程?这两国兴建水利工程的原因有何不同?
(4)归纳苏俄新经济政策和图2反映的改革措施的共同背景和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在这一年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还有
①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       ②苏俄开始新经济政策
③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成立       ④九国华盛顿会议召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企业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曾被称为“经营之神”、“牵运之神”的阿曼德·哈默在大学时就成为美国第一位在校的百万富翁,后成为美苏贸易代理人,与东西方政界的领导人都有深厚交情,在全世界享有盛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同题。
材料一:哈默的胆识受到了伟大领袖列宁的赞赏,但因为当时党内争论不休,在一片“宁可饿死不卖国”的声音中,列宁决定给哈默以特许经营权,并与哈默建立了一种不寻常的友谊。接着,哈默联络了福特汽车公司、美国橡胶公司、艾利斯—查尔斯设备机械公司等30多家美国公司共同与苏联做生意,他被推为这些公司在苏联的总代表。同时,在列宁的过问下,他还担任了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商,这使哈默在苏联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材料二:哈默一生中最活跃的时期却是1931年从苏联回美国后开始的。他认为赚钱的机会到了——他捕捉到一个准确的信息:罗斯福正在走向白宫总纯的宝座,如果他一旦当选,那么,1919年颁布的禁酒令将被废除。这将意味着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激增,酒桶的市场将会兰现空前的需求,而当时市场上却没有酒桶出售。哈默当机立断,立即从苏联订购了几船优质木材,在纽约码头设立了一座临时的桶板加工厂,并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禁酒令废除之日,也正是哈默制捅公司的酒捅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滚下之时,他的酒捅被各制酒厂用高价抢购一空!
材料三:1979年5月,8l岁的哈默应邓小平的邀请,成为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美国企业家。此后,美方石油公司与我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其中,年产1533万吨原煤的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是哈默与中国内地合作的最大项目,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

——石油大王哈默的资料故事简介(照片),由成功财富网提供!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列宁在一片‘宁可饿死不卖国’的声音中,列宁决定给哈默以特许经营权。”的原因。材科二中罗斯福为什么解除禁酒令?罗斯福的这种做法与当时的苏联有何相似之处?
(2)在材料三中,中国与哈默签署关于安太堡露天煤矿经济合作协议说明了什么?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列宁相比邓小平在对外经济政策上有何发展?综合上述材料哈默一生成功经商给我们什么启示?
(3)结合史实说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征,并结合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的经济情况说明,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罗斯福新政的相比发生的突出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经济政策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