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机器设备购买者。1931年苏联购买了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苏联能够大量进口机器设备是由于
A.西方工业国放弃了敌对苏联的政策 |
B.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
C.经济危机迫使西方国家扩大对苏联的出口 |
D.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初步建立 |
“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观: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罗斯福新政 | D.改革开放 |
下表是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情况
年份 项目 |
1913年 |
1921年 |
1923年 |
1925年 |
粮食作物耕作面积 (万公顷) |
9446 |
6620 |
7860 |
8730 |
粮食作物产量 (亿普特) |
39.79 |
22.13 |
35.55 |
44.24 |
表格中的数字所反映的信息有 ( )
战争使俄国的农业遭到破坏
②1921年苏俄工农联盟受到削弱
③农业生产到1925年基本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
④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西方有分析家认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富有进取精神并能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这一经济形态经过现代化改造,在国家的调控下仍能发挥生命力。下列选项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
A.斯大林模式下的国营农场 | B.中国50年代的农业合作社 |
C.赫鲁晓夫时期的集体农庄 | D.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农业的改革 |
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
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
1921年后,苏俄实行粮食税,采取租让制和租赁制,允许自由贸易,推行按劳取酬,这一系列做法和1934后斯大林推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实行的政策最大的不同是:
A.政策推行的社会背景不同 | B.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不同 |
C.政策实行后的结果不同 | D.政策所涉及的经济体制不同 |
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 B.战时共产主义的作用 |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联(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 B.征收粮食税 |
C.实现国家工业化 | 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 |
“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材料反映的是( )
A.克里米亚战争中沙俄为战争进行动员 |
B.苏俄为巩固新政权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苏联采取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 |
D.苏联为应对德国法西斯入侵进行战争动员 |
“在一个小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从1921年开始,苏俄在工业生产中尝试的“特殊办法”是
A.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 B.优先发展重工业 |
C.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经营 | D.扩大企业自主权 |
1921年,新经济政策通过后,有共产国际里的革命者尖叫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此人 ( )
A.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 B.认为列宁在俄国恢复了资本主义 |
C.存在严重的“左倾幼稚病” | D.与列宁有阶级利益的冲突 |
下列各项不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的是
A.对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 | B.实行实物配给制 |
C.对国营企业实行经济核算 | D.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个场景: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木材作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它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经济措施
A.实行成年人义务劳动,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 B.企业国有化 |
C.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 D.铁路部门必须由国家经营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