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说:“在战争结束了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拉着拐杖走动了!”这根“拐杖”所起的作用是( )
A.赢得了一战胜利 | B.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
C.巩固了工农联盟 | D.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
1921年后,苏俄实行粮食税,允许自由贸易,推行按劳取酬,这一系列做法和1934年后斯大林推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实行的政策最大的不同是
A.政策推行的社会背景不同 | B.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不同 |
C.政策实行后的结果不同 | D.政策所涉及的经济体制不同 |
哈默作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还劝说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这个坚决反共的老头子,终于听从了哈默的建议,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其他的公司也一拥而上。哈默、福特之所以能在苏俄开设工厂,主要是因为
A.苏维埃政府颁发《和平法令》 | B.苏维埃政府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 |
C.苏俄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 D.苏联推行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经济模式 |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环节中,与俄国新经济政策实质最为相似是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 B.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改革开放 |
20世纪20~30年代,美俄两国分别实行“新政”,进行了重大制度的创新,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均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 B.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
C.都符合了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 D.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
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921年10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这里,列宁主要强调的途径是
A.利用市场机制 | B.建立工农联盟 | C.生产资料公有 | D.按劳分配产品 |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 D.实行粮食税制度 |
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
B.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 |
C.都曾经产生了积极作用 |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 |
B.余粮征集制是征集农民手中一切粮食 |
C.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
D.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
对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与分析正确的是( )
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发展 ②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的一种尝试
③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 ④它的内容包括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列宁在1920年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著名公式。结合时代背景,对此公式合理的理解是
A.展望了苏联将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社会主义 |
B.强调了现代化经济建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 |
C.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电气化的发展 |
D.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有充分的优越性 |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
C.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个伟大人物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即列宁在苏俄采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 |
B.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
C.都符合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
D.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