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班级的授课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了如下四段历史情境,让学生判断正确与否。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1919年的俄国工人的吃、穿、用国家统一配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 |
B.1918年,俄国工人的工作积极性高涨,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
C.1920年的俄国农民状况很糟糕,农民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交给国家,不许卖 |
D.1922年,一对俄国农民夫妇兴高采烈地将余粮拿到市场上卖,买回生活必需品 |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
①国家掌握着经济命脉 ②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已被粉碎
A.①②均正确 | B.①②均不正确 |
C.①正确,②不正确 | D.①不正确,②正确 |
苏俄1918年开始推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实行余粮收集制 |
B.国家先后将大中小企业基本上收归国有 |
C.取消自由贸易 |
D.国家根据个人贡献的大小实行按劳分配 |
苏俄实行了余粮征集制后,粮食征购量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这
A.体现苏俄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
B.有力地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
C.体现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
D.体现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
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其依据是什么?
A.真的,新经济政策 | B.假的,新经济政策 |
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 | D.真的,余粮收集制 |
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正确与错误分别用“A”和“B”表示)
长安、洛阳、开封、临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城市。经济中心南移后,长江流域的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繁华的大都会,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成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
民国成立后,资产阶级首次提出“废止缠足”并主张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1922年,苏俄农民瓦西里在交纳了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不远处的集市上出售,当地官员没收了他的余粮,并处以巨额罚款。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列宁曾这样说到,“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道道地地的大傻瓜”,列宁的意图是
①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要借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③共产党人也要学会经商 ④要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①④ |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 B.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所导致 |
C.苏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所决定 | D.苏俄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 |
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08年某国新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说:“它是人类第一次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主要任务在于解决工业化市场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符合该评价的历史事实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中国的改革开放 | D.罗斯福新政 |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
A.允许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 |
B.用规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C.废除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
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 |
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美国其他公司也一拥而上。这些外资企业创办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 D.赫鲁晓夫改革 |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产品供应,物价也随之下降了。”这种现象说明新经济政策( )
A.解决了反动势力制造的混乱 | B.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 |
C.适应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 D.提高了工人农民的觉悟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