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经济政策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材料
主要历史事件或现象
例题: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小农经济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
 
清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结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俄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如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等。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1978年,安徽凤阳县农民对当时的经营方式作了这样的评价: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材料二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
(2)材料二中所提到的“新”指的是美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其“新”在哪里?该事件涉及哪四大方面的内容?
材料三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
——钱乘旦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相关问:
材料一: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后来苏联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
(1)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成效怎样?
(2)从材料二归纳斯大林认为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3)邓小平的建设观有什么突出特点?这种观点与上述两则材料有何联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明玉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指出:形成于一定时空之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常常称之为经济发展模式。某一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其发展模式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1)运用所学知识,以20世纪主要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为例,说明“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2)依据材料说明,在经济建设中,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俄(苏联)某段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年份/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 446
6 620
7 860
8 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材料二 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39年的87.4%。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是总有利、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的。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共同付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材料四 中国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1978
3645
1132
57.5
67.7
2006
218071
39500
35.8
43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俄(苏联)从1913年至1925年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1年至1925年农业生产呈现该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30年代初苏联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学者所持有的观点,并运用有关史实对材料所述“改进和补充”加以说明。
(4)综合前三则材料分析材料四,可以看出美苏的做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3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真正的神奇在于美国能够变革。我们的合众国能够完美。我们已取得的成就让我们对明天能够而且必须取得的成功充满希望.
——巴拉克·奥巴马胜选感言  
材料二 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留给世人的思考是沉重的.它警示人们,对现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理论,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是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真正的市场化改革,决不会把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既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和社会监管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两手都要硬两手同时发挥作用,才能实现按照市场女噼配置资源,也才能使资源配置合理、协调、平衡、可持续。
——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
(1)奥巴马政府新的金融救援计划被媒体称为“标志着70年来美国政府对经济最广泛最深入的干预”。回眸70年,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典型事例是什么?(2分)
(2)试从美国70年来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上的变化及其作用和影响,论证“美国真正的神奇在于美国能够变革”。(14分)
(3)20世纪30年代土耳其共和国以苏俄为师,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做法是什么?(2分)成效如何?(2分)
(4)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后,列宁为首的俄共(布)中央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怎样的探索?(2分)试概括其实质。(3分)
(5)中国为打破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哪些改革?
(6)依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发展经济应汲取怎样的历史经验?(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改革调整的成功范例。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史实回答:
(1)俄国、美国、中国的这三次“改革调整”分别是什么?
(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中在农业方面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12分)
(3)请你分别总结这三次“改革调整”成功的主要经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布哈林谈新经济政策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世界历史》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时颁布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材料四  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该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归纳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观点。
(3)该措施体现了“新政”的什么特点? 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影响?
(4)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观点?这种观点与上述三则材料有何联系?
(5)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中是如何处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的。
(6)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和模式前后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十月革命胜利到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曾经实行过哪些重要的经济政策?分别说明这些政策产生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只有对经济体制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二 《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了公平竞争法则,要求各工业企业确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和市场分配等。同时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而罗斯福则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材料三

图一:粮票(1955年起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曾关系到国计民生,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仍能昭示那个时期的经济体制特色,颇具史料价值。
图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是1983年7月8日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的。它打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此后,上市公司在中国纷纷涌现。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当时许多“革命者”不理解?西方人士为什么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呢?
(2) 依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吃烤百万富翁”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罗斯福所说的“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指的是什么?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 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可以看出美国和中国对经济体制调整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美)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什么?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图示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A、B两个时间段中国、苏联粮食产量不同变化趋势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结合在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上述不同时期发生在俄国、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各是指什么?
(2)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说明其共同本质。
(3)三次改革作用的共同之处是什么?据此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二 罗斯福实行新政时,前总统胡佛攻击新政是“敲富人竹杠”、“社会主义异端”,一些报纸也骂罗斯福吃“烤百万富翁”,称《社会保障法》是抄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1)据材料一中“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回答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罗斯福新政受到什么经济理论的影响?
(2)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社会保障法》是抄自《共产党宣言》”请问罗斯福新政哪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权益?
(3)材料三反映了1920年苏俄怎样的政治形势?1921年列宁实施的“围攻的方法”是指什么?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和列宁新经济政策有何相似之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的时代,但不同的国家又都有着自己的特征和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机器时代”。机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一切领域。它们或笨重庞大,或精微细巧……工业文明在许多方面截然不同于古老的农业文明:结构复杂的机器取代了简单的手工工具。
——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业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分)
材料二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工业革命可以不要前提,但是英国例外。英国工业革命本身是一系列革命性变革的结果。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中》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是什么?(2分)
材料三 看下图。(图片说明:阿曼德·哈默,1898年生于美国的纽约,1921年时已拥有200万美元的资产,同年来到苏俄,并于10月28日获得了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取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哈默对苏俄当时的工业十分感兴趣。后在列宁的支持下,成为二、三十年代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哈默在苏俄的成功与苏俄当时实行的哪一政策直接相关?这一政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施的?(5分)
材料四 日本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为了赶上和超过其他发达国家,不能不利用政府的力量。政府的作用不仅仅是制定各种经济立法,把各种经济纳入轨道,而且通过国民经济计划和行政指导等方式……为调解以民间企业自由竞争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和计划之间的矛盾,日本政府一般采取“行政指导”的方法……从1951年开始,日本通产省对钢铁工业每隔五年制订一次“合理化投资计划”,政府的这种行政指导使日本钢铁工业迅速发展,取得最佳效果。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下卷》
(4)根据材料四概括日本政府为推动工业化进程采取的措施(不得摘抄原文)。日本的这种经济模式被称为什么经济模式?(5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在走向工业文明的进程中,各国必须共同关注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争的需要,最突出地、最尖锐地反映到粮食问题上来……1917年就开始闹饥荒了。1918年1月,粮食部门只采购到计划采购量的21.8%;2、3两月只采购到计划采购量的36.5%;4月只采购到14.1%;5月只采购到12.2%”……富农拒绝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出售粮食,投机贩卖和黑市贸易猖獗。”
——叶书宗《苏联的革命与建设》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俄国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由此实行了什么政策?达到了什么目的?   
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1920年苏俄怎样的政治形势?
材料三: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1921年列宁实施的“围攻的方法”是指什么?它在农业方面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4)据材料三中“退到国家资本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围攻的方法”的实质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经济政策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