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经济政策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谈新政
材料二  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布哈林谈新经济政策
材料三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世界历史》杂志
(1)材料一中“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什么?新政实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大国关系错综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持续不断。请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尼克松的两段讲话:

1960年11月4日,“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1972年,“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
——《尼克松回忆录》节选

材料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斗了一个世纪,没有胜利者,都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弈了一个世纪得出来的共同结论。
——辛子陵:《20世纪下半叶中美苏三国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
(2)列举史实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进行了哪些政治探索?请用史实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是如何“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1929—1937年失业率变化图

材料二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全集》33卷
材料三

材料四 由于二战的破坏,(联邦德国)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艾哈德认为,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一个经济细胞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的失业率有何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原因。(2分)
(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有何突出作用?(2分)面对1921年“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的现代化新方式?(2分)
(3)材料三是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各自修建的民生工程,请指出这两大工程修建时期两国的经济模式分别是什么?(2分)它们的修建有何共同作用?(4分)
(4)据材料四中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内容,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基本特征。(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消费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体现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折射出时代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管子·八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苏联没能发明与传播彩色电视机或微波炉,这或许可以被原谅。但是,并不是所有消费社会的产品都具有复杂的技术。实际上,最为简单的莫过于发明于美国西海岸的一种工装裤。整个“冷战”时期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或许就是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
——尼尔·弗格森《文明》
(3)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三中“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的原因。
材料四  1978-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近5番,增长了30.5倍,年均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实际增长6.4%,比1949-1978年的年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
——2009国家统计局报告
(4)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的哪些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农民消费支出的迅速增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二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
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
材料三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 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1)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斯大林为什么强调重工业建设?
(3)20世纪30年代,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4)材料四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这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途径。在苏联的现代化进程中,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所起的作用也颇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二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从1941年至1945年,苏联在任何武器门类方面的产量都多于德国。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到1953年,粮食产量为8250万吨,一战前1913年为8600万吨。最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低速、停滞和衰落。
——摘编自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材料三 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四 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
——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用行政办法”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
(2)运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三、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由于时代和国情的不同,各国走上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指出:“所谓新经济政策,就是在很大程度上转而恢复资本主义。究竟到什么程度,我们不知道。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租让合同,把企业租给私人资本家,这些都是直接恢复资本主义……废除余粮收集制就意味着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完税后的剩余农产品…… 在这种自由贸易的土壤上不可能不滋长资本主义。”
——《列宁选集》第四卷
(1)据材料一,你如何评价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解释?
材料二 当时出现了一个“不分意识形态,众人开始以苏联为师”的特殊现象:1930—1935年间,西方著名的政界、经济界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计划”一词成为政界最时髦的名词。一时间,美国和西方国家对苏联计划经济“转变为模仿”。
——2010年5月《红旗文稿》
(2)据材料二,指出西方人“以苏联为师”“前往苏联取经”的原因。美国“对苏联计划经济‘转变为模仿’”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
(3)据材料三,我们的“新事业”在经济建设理论方面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果?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选择经济发展道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这是推行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选集》
请回答: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政策?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其中主要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中“必须再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是经济体制不断创新与调整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1、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实行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4分)
2、罗斯福在首次就职演说中说:“根据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我准备提出我们积重难返的国家在灾难深重的世界中必须采取的措施。对于这些措施……我将竭尽宪法赋予我的权力之所能,尽快将它付诸实施。”罗斯福采取的措施历史上称为什么?这些措施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结合现实和所学,说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和作用。(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 下面是某中学生设计的历史活动剧《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
马克思:小罗,最近很忙吧。天国也有点乱啊。
罗斯福:噢,为啥?
马克思:因为你啊。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亚当•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
罗斯福:哈哈。
马克思: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的心动过,后来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
罗斯福:哦?呵呵。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从“USA”变为“USSA"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着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材料二中马克思说“心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马克思说“心灰”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
材料三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3)为摆脱“路径障碍”,在实践中,邓小平在经济体制上怎样进行政策调整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2分)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 《大国崛起》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他挽救了市场经济”?这种“新模式是什么?”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体制(政策)只有不断进行调整、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材料三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显著特点?(3分)
(2)材料二体现了“新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它对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济体制调整的认识。(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加米涅夫、季诺维耶夫等是苏联第二代领导核心,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季诺维耶夫则将新经济政策解释为“有条件的新经济政策”,即:限制市场经济的发展。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1964年10月13日,赫鲁晓夫被自己的同事赶下台。他没有抗争,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之间的关系,领导作风都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难道有谁能设想,我们能向斯大林说:我们不想要他,并建议他辞职吗?那我们会死无葬身之地。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恐惧消失了,谈话可以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这是我的功绩。”
——王斯德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在历史上也确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苏联经济向效益型和质量型的纵深发展对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出更高要求时,它就以其僵化、专制的一面,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及戈尔巴乔夫以前的苏联其他领导人虽然也在局部领域进行过这样或那样的改革,但都由于教条主义的束缚,而只限于浅层次的调整与变革,没能触动原有经济体制的根基。结果是,传统的体制弊端非但没能得到消除,反而不断加强。 
——向文化《世纪末的思考》
(1)概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赫鲁晓夫所说的 “恐惧消失了”的含义。
(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的?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又有何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加米涅夫、季诺维耶夫等是苏联第二代领导核心,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季诺维耶夫则将新经济政策解释为“有条件的新经济政策”,即:限制市场经济的发展。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1964年10月13日,赫鲁晓夫被自己的同事赶下台。他没有抗争,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之间的关系,领导作风都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难道有谁能设想,我们能向斯大林说:我们不想要他,并建议他辞职吗?那我们会死无葬身之地。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恐惧消失了,谈话可以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这是我的功绩。”
——王斯德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在历史上也确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苏联经济向效益型和质量型的纵深发展对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出更高要求时,它就以其僵化、专制的一面,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及戈尔巴乔夫以前的苏联其他领导人虽然也在局部领域进行过这样或那样的改革,但都由于教条主义的束缚,而只限于浅层次的调整与变革,没能触动原有经济体制的根基。结果是,传统的体制弊端非但没能得到消除,反而不断加强。
——向文化《世纪末的思考》
(1)概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赫鲁晓夫所说的 “恐惧消失了”的含义。
(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的?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又有何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伟人有时会对历史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面对20世纪各自国家的社会动荡或巨变,下图中的三个伟人在各自的国家进行了改革。
                        
列宁                           罗斯福                            邓小平
请回答:
(1)除70年代末的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进行了改革开放外,在20年代的苏俄,30年代初的美国,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式和政治形式,列宁和罗斯福各自进行了什么改革?
(2)美国的这种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这三国的改革在农业方面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你认为三位伟人面对困境所进行的改革,体现了他们哪些可贵的品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经济政策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