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 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 D.实施经济“加速战略” |
中国1978年底以后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而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A.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
C.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
D.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
通过学习苏联的历史,我们得到的信息不可能是
A.社会主义革命是目前最先进的最具生命力的社会革命 |
B.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的需要 |
C.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证明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失败 |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同处一个世界,应当和平共处,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 B.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
C.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
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为8500万吨,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
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 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 |
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D.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以下言论是苏联(俄)领导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其中属于斯大林的是
A.商业的发展……在有千百万小生产者存在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 |
B.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
C.一切就这么简单,玉米就是灵丹妙药 |
D.在国内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1953年3月,赫鲁晓夫上台,在其统治期间,苏联的内政外交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组建华约集团,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 ②采取减税政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③签订停战协定,结束朝鲜半岛的战争 ④援助埃及等国,发动“六日战争”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④ |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的共同点有
①改革都导致了苏联政治局势的失控
②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
③都在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了改革
④改革中都提倡开垦荒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③④ |
某历史学者指出:“□的改革原本只是想对病人进行手术,结果发现是癌症晚期,病人死在了手术台上。”“□”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戈尔巴乔夫 | B.王安石 |
C.加尔文 | D.穆罕默德·阿里 |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解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对该改革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
B.政治领域改革失败后被迫转向经济领域改革 |
C.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原先的苏联 |
D.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 |
右图是一幅“赫鲁晓夫在窥探西欧共同市场”的漫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讽刺了苏联面对西欧共同市场的矛盾心态
②反映了美苏两极格局下欧洲社会的分裂
③窥探的原因是希望加入欧洲一体化发展模式
④窥探的结果是纠正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③ |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A.根本突破了旧体制 |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
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 D.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
1958年1月,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州举行的农业工作会议上表示:“在莫斯科州,玉米的收成往往很低,而有时在报告材料上却能对付过去。莫斯科州人搞这一套是很有一手的。有时收成不怎么好,他们就找一些丰产田,根据丰产田求出平均数字……”。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苏联农业领域出现浮夸风现象 |
B.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没有成效 |
C.赫鲁晓夫已认识到改革的根本症结 |
D.农业集体化仍具有顽强生命力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