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某日,莫斯科某学校一历史老师在上课时表示:“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因为他( )
A.反对政府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 B.对社会剧变感到茫然不解 |
C.惋惜苏联的历史走向终结 | D.感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
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C.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
D.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撰写《共产党宣言》时,曾预言当时资本主义已走上穷途末路,死期临近。但是过了近半个世纪,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扩展能力”。下列符合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是( )
A.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
B.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 |
C.在俄国七月事件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转移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 )
A.赫鲁晓夫 | B.勃列日涅夫 |
C.戈尔巴乔夫 | D.叶利钦 |
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 数提高了15.69倍。这说明赫鲁晓夫
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 |
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
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
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 |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
C.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 D.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
“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
A.走出来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B.创办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
C.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
D.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以下各项解读与图表无关的是
A.僵化经济模式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 |
B.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影响美国经济增速 |
C.经济政策不同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 |
D.经济全球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
1982年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一位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
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
B.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
C.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
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
苏联经济在“八五”计划到“十一五”计划期间平均增长速度指标比较简表
|
1966--1970 |
1971--1975 |
1976--1980 |
1981--1985 |
社会总产值 |
7.4% |
6.4% |
4.2% |
3.3% |
国民收入 |
7.7% |
5.7% |
3.8% |
3.2% |
工业总产值 |
8.4% |
7.4% |
4.4% |
3.7% |
农业总产值 |
4.1% |
2.5% |
1.7% |
1.1% |
图表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A.赫鲁晓夫提出“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
B.勃列日列夫时期注重发展重工业,与美国搞军备竞赛
C.戈尔巴乔夫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
D.赫、勃、戈改革的失败
导致下图(出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1980年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是:
①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农村的改革
②中国实行“包产到户”,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③戈尔巴乔夫的经济“加速发展战略”陷于困境
④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A.①③ | B.①② | C.③④ | D.②④ |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A.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
B.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 |
C.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 |
D.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
曾任《真理报》总编的阿法纳西耶夫说:“我头脑中有两个勃列日涅夫,一个是1976年夏季以前的勃列日涅夫,另一个是那个夏季以后的勃列日涅夫。前一个勃列日涅夫是一个精力充沛、活跃、有所作为的人……后一个勃列日涅夫则是一个重病缠身、不爱活动、少言寡语、不善思索,喜欢阿谀奉承、贪图荣誉、奖赏和礼品的人。”作者的观点应该是指勃列日涅夫
A.任期时间太长,后期领导乏力 |
B.前期改革成就大,后期执政很僵化 |
C.改革前十年敢于突破旧体制,后十年导致经济全面滑坡 |
D.与美国争霸由咄咄逼人到被动防守 |
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