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戈尔巴乔夫改革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普遍种植玉米,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但是,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二: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20世纪祖国史》(俄罗斯教育部审定)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消极后果。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经济发展,但因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中又或多或少存在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共产党员,每个人都应当像蜜蜂一样地去培植人民的信任。我们好像是布道的神甫,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只有我们极能忍耐的俄国人民能够忍受,可是靠这种忍耐成不了大事。我们又不是神甫,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有了。”
材料二

材料三  1929年10月下旬,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引发一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世界各国,演变成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既导致了经济上的一场“浩劫”,也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二(人民版)》
材料四 罗斯福新政实施以后,有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总统先生!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哪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到:“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罗斯福的哲学》
材料五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选集》
材料六  20世纪70年代,受中东石油危机等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困境。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D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15.1%……1974年消费物价上涨11.4%,1975年上涨1l%。                                         
——韩德强《世界经济危机史简述》
(1)赫鲁晓夫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九十年代末,亚洲经济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请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简要概括出这一阶段“起飞”的亚洲国家,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3)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三所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4分)
(4)材料四表明了罗斯福什么样的政治立场?材料五中“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指的是什么?
(5)据材料六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问题给美国的国际地位及外交战略带来的影响。 
(6)当今,世界“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没有消除。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各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提两点合理建议。(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阅读史料和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改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活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与苏联都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步伐,但两国改革策略与结果却有很大差异。当前,中国的改革正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请回答:
(1)图1中的人物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处理经济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上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在这一决策指导下,确立了哪些新的经济体制(或制度)?(8分)
(2)图2和图3中的人物都主持了苏联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有哪些? (4分)
(3)从苏联改革失败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借鉴哪些经验和教训?(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下列材料和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材料二: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地计划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地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三:从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演变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这场危机持续时间也相当长。直到1933年,美国等国才陆续走出危机阴影。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巨大,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资本主义世界笼罩在空前绝望的情绪中,甚至有人哀叹:“世界末日已经来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三概括这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有什么特点?首先发生在哪一个国家?罗斯福总统采用怎样的模式来应对经济危机?
(2)根据材料一、二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有何特点?你认为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弊端?
(3)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对此,苏联有那三位领导人先后进行了改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共20分)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误。
材料一: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下面是双方的主要观点:关于工业化问题布哈林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
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布哈林认为,群众消费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斯大林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通过进行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岳麓书社)
(1)概括提炼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观点。(4分)在斯大林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形成了什么发展模式?(2分)
材料二:10月13日在我国掀起了一个群众运动,这个运动的崇高目标是纠正错误,保卫民族独立和主权,纳吉·伊拉雷政府的软弱以及钻入运动中的反革命分子的日益得势,
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成果,我们的工农政权和整个祖国的生存面临危险。
《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告匈牙利人民书》(1956年)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匈牙利改革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在经济领域改革的主要环节是什么?50—80年代东欧各国改革成效不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人民日报》社论 1978年12月25日
(3)根据材料三回答1978年后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改革的根本目的。用农村和城市改革的史实说明怎样“改革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都选自《梭伦的诗歌》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路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势力…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3)请你根据相关知识和材料三的漫画观点,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对不同国家不同改革的综合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稳定、繁荣社会。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
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能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
──罗斯福
(1)根据资料一,这番话为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说。请问:他的这番话是在什么严
重局势下说的? 目的何在? 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资料二
即使在常常可以享受特权的莫斯科,顾客们也不能保证买到他们所需要的肉,蛋和家禽也缺货。……现在是春天了,但一如既往,蔬菜缺货……
我相信,只要我们改变我国经济工作的优先次序和组织结构,为我们的公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食品和消费品,我们就能成功地同资本主义竞赛。
──摘自《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
(2)根据资料二,这番话为赫鲁晓夫下台后所说。那时,苏联谁主政? 这番话说明了什么现象? 你怎样认识赫鲁晓夫的反思?(注意:不得抄原文)
资料三
“房子大了,道路宽了,村民富了,我也能带着孙子到首都北京天安门圆我祖孙二人的梦了。今天更令我高兴的是,我们中国人还能上太空了。”在神舟六号成功飞天之日,一位见证了改革开放全过程的四川老人,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中华大地已经和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摘自《改革开放30年》
(3)根据资料三,四川老人这番感慨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他的家乡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发展探索与剧变过程,说明了其发展模式存在严重缺点。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列宁和斯大林时期,苏联是如何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侧重点各在哪个领域?为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
3.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纲领是什么?后来是如何实施的?
4.从苏联改革的措施和结果中,你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注意哪些问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戈尔巴乔夫改革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