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高中历史

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C.贵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即日受值”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对18至19世纪上半期十三行贸易兴盛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资本主义商业活动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B.当时中国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C.十三行是清代官方特许的外贸机构
D.广州历来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

A.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 B.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C.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材料体现出:
①重视农业生产 ②关注农民利益   ③抑制商业发展  ④力求社会稳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这一法令出台的直接动机是

A.稳定物价 B.严禁流通 C.抑制商贾 D.提倡节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长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
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和货币商品化    ②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
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以下各项是对这一表述的理解,其中不恰当的是

A.海禁加剧了寇患 B.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
C.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 D.应当废除海禁政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之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A.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 B.反对实行海禁
C.主张实行海禁 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人朱或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B.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
①盐铁官营制度   ②早市夜市出现     ③商人群体形成          ④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朝时,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多士,竞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这表明唐代

A.废止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政府注重调动商人的积极性 D.开始形成官商勾结的风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乾隆称;“关口征纳米税,虽每石所收无几,商人藉口额课,势必高抬价值。是取之商者仍出之民也。……每遇1地方歉收“…-关口商贩米船,概给票放行,免其上课,皆以为民食计也”,“乃数年来,税免而米豆之价不惟不减,且昂贵时或有加”。这段话表明当时 (  )

A.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B.免税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剥削
C.粮食的商品化趋势增强 D.经营粮食的商人并没有受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实录》记载:明成祖即位时即发诏令,“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永乐一年(1404年)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这两处记载可以证明

A.海禁政策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松懈 B.当时沿海对外贸易获得发展
C.政府开始允许民间对外贸易 D.明成祖延续了明初的海禁政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