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最为密集和完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内在的原因在于( )
A.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B.“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1840年,文人汪仲洋认为:西方人长腿不能弯曲,不能奔跑和跳跃,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林则徐也认为:洋人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这些荒谬的认识是缘于清朝的
A.政治腐败 | B.文字狱 | C.重农轻商 | D.闭关锁国 |
《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 )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延续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
③延续了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局面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这主要是因为( )
A.小农经济下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 |
B.小农经济阻碍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
C.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且占据主导地位 |
D.小农经济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
永乐宣德年间,海禁略有松动,造船业与海外贸易开始复苏,但即使是在郑和七下西洋时,民间的海禁也并未完全取消,似乎航海只是朝廷的特权,一种上规格的、可以向世界炫耀的特权。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海禁不是一刀切,对民对官有区别 ②海禁松动就会有利于商业发展 ③值得炫耀的航海与海禁政策相抵触 ④郑和下西洋的同时明朝还在闭关自守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候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 |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
C.爵位制度的创设 |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
C.重农抑商政策提长了战国时期秦国国力 |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
《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 )
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 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 B.统治者长期推行抑商政策 |
C.古代中国对外不开放 | D.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
韩非子认为,商人乃“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各项所反映的与韩非子所持观点不同的是
A.“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 B.“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
C.“重租税以困辱之” | D.“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
清朝时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这说明,当时这一政策的实质是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 B.严令禁绝对外贸易 |
C.扩大对外贸易 | D.支持海外贸易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