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部反映宋朝时期历史的电视剧中先后出现了以下几个情节,其中明显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倭寇娼獗导致政府下令实行“海禁” |
B.一商人在戌时与朋友逛市场 |
C.高转筒车正用于灌溉田间的庄稼 |
D.海外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 |
《明实录》记载:明成祖即位时即发诏令,“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永乐一年(1404年)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这两处记载可以证明
A.海禁政策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松懈 | B.当时沿海对外贸易获得发展 |
C.政府开始允许民间对外贸易 | D.明成祖延续了明初的海禁政策 |
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
A.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 |
B.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 |
C.强化了海禁政策 |
D.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海发展自我的机会 |
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对“大错”的理解最具理性的是( )
A.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 | B.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
C.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 | D.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
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 “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①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东汉桓谭指出:“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贷,中家子弟为之保役,驱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材料说明
A.官员普遍挪用公款放高利贷 | B.政府严格限制高利贷的利率 |
C.高利贷影响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 D.民众纷纷仿效官员放高利贷 |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
关于明代海禁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其根源是小农经济 | B.直接原因是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
C.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 D.政府始终严格执行海禁政策 |
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①形成于战国时期 ②长期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③是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政策 ④在封建社会中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 ④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正常往来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
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映了( )
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
C.中国的银矿产资源丰富 | D.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
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
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
C.唐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
D.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
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
自耕农和地主 |
佃农 |
工场工人 |
商人、工场主 |
占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