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影响有( )
①保护了民族工商业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殖民者侵略 ④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正常往来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 B.沿海居民生活艰难 |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
“重农抑商”政策之所以得到封建统治者重视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等人的大力宣传 | B.封建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
C.政策推动了封建社会的持续进步 | D.政策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
清朝长期关闭国门,实行海禁政策,其原因在于统治者认为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C.“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D.“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
清初实行抑商、海禁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加快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A.盐铁官营制度 | B.“海禁”政策 | C.商帮的出现 | D.重农抑商政策 |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
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
C.贵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即日受值” |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对18至19世纪上半期十三行贸易兴盛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资本主义商业活动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
B.当时中国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
C.十三行是清代官方特许的外贸机构 |
D.广州历来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港 |
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
A.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 | B.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
C.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 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 |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材料体现出:
①重视农业生产 ②关注农民利益 ③抑制商业发展 ④力求社会稳定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④ | D.③④ |
《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这一法令出台的直接动机是
A.稳定物价 | B.严禁流通 | C.抑制商贾 | D.提倡节俭 |
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材料中清朝实行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
A.强化了自然经济的稳定性和封闭性 |
B.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 |
C.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D.丧失了与西方商业竞争的能力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