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与此认识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 )。
A.当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 |
B.农民承担的封建地租沉重 |
C.政府倡导重农抑商 |
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其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要严加防范。该规定说明
A.外商在华贸易不受限制 |
B.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
C.官府暂停南洋对华贸易 |
D.清初尚未实施“闭关锁国” |
读《清代中叶全国耕地和人均耕地表》(资料来源:《清代的垦田与丁口的记录》),关于清朝中叶的社会发展,从中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A.人口总量急剧增加 | B.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
C.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 D.租佃经营方式盛行 |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千耦其耘 | B.男耕女织 |
C.精耕细作 | D.自给自足 |
下边这幅木刻画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 )。
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 |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D.先进的纺织技术 |
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对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B.使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
C.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
D.导致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 |
“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下列选项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
B.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 |
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
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
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 )。
A.禁绝一切海外贸易 | B.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
C.禁绝一切对外交往 | D.严格限制与英国交往 |
敦煌出土盛唐至宋初的一首诗作:“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却是成忧恼,珠金虚满堂”。对此解读不确切的是
A.均田制的败坏 | B.土地兼并的严重 |
C.工商业者经济地位提高 | D.工商业者法律地位提高 |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荐臻:接连到来),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海禁”政策的实施 | B.社会矛盾尖锐 |
C.倭寇为患 | D.土地兼并严重 |
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 )。
A.“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
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指出:中国道路,固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地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却也从此“停滞于静止的状态了”,看似“未曾退步”,却也难以前进,毕竟这种“静止”状态自马可·波罗访华已经延续了500年之久。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中国( )
A.与西欧相比中国经济落伍 |
B.国家经济政策保守落后 |
C.难以抵挡工业文明的冲击 |
D.固守传统农耕经济模式 |
西汉宣帝五凤四年,“请于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增价而籴”,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下列史实与“常平仓”思想一致的是( )
A.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 |
B.明清王朝的海禁政策 |
C.苏联农业集体化 |
D.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调整法》 |
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照这一论断,你认为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西安 | B.天津 | C.上海 | D.广州 |
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
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
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 D.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