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1578年,明朝张居正主持土地清丈从福建省开始,下图为《明实录》记载的1 581年土地清丈的部分结果: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表中的两项信息并加以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准确, 由表及里进行解读,逻辑合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北宋时期,我国西北地区的茶马互市迅速发展起来,并在西北地区形成较大规模,成为各民族贸易的主要形式。宋代西北少数民族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牧民,无不嗜茶如命,已将茶叶由奢侈品普及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宋代一度曾用银两、绢帛来购买和换取西北少数民族的马匹,但“银绢钱钞,非蕃部所欲”,最后不得不改为以“名山茶为易马用”(《宋史·兵志》。“茶之为利甚博,商贾转致西北,利尝致数倍”(《宋史·食货志》)。交易时,茶商须持有政府发放的凭证——茶引,并只能在指定的市场内进行正常的贸易活动,即“引与茶必相随”(《宋史·赵开传))。熙宁七年(1074年),宋政府在成都设榷茶司,在秦州设置买马司,分管四川茶叶与藏族马匹的互市事宜。西夏、宋、金鼎足而立时,它们之间的贸易一般通过榷场来进行的,兰州等地的榷场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成为了西北茶马互市的中心地。
材料三 明代茶马之法比较完善,如洪武(1368—1398)年间实行金牌制度。金牌制度的实行,使政府严格控制了西北地区的茶马互市,“私茶出境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以极刑”(《明经世文编》卷103)。弘治三年(1490年),明廷接受御史李鸾的建议,允许西宁、河州、洮州3茶马司招集商人运茶,只是规定每位商人运茶不得超过3000斤,其中官府收缴其中的40%,剩余部分则由商人自行出售(《明史·食货志》)。明朝中叶以后,日益兴盛的民间茶马贸易,成了各族贸易往来的主流。
——摘编自魏明孔、阎庆生《西北茶马互市论纲》
(1)根据材料一,提取两项图一到图二关于欧亚贸易新发展的信息,并予以说明(8分)。(要求信息明确,说明恰当。)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茶马互市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主要特点。(1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茶马互市发展的特点。(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繁盛篇:千年骆驼铃吟唱中国传奇
驼队行走在丝绸之路上,驮载的不仅仅是财富,更多的是文化。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为彼此注入新鲜血液,西方的宗教、戏剧、胡乐、胡舞、胡器、胡食等进入中国,中原文化在西域广泛流行……在陆上丝绸之路蓬勃发展的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稳步前行……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繁盛。
材料二 衰落篇:汽笛轰鸣淹没了摇曳驼铃
法籍伊朗裔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认为: “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 ”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西方的欧洲文明不断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
材料三 崛起篇:世界繁荣的呼唤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日、俄等国都先后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不同版本的“丝绸之路”背后的潜台词是视中亚为联通欧亚的物流、资源、经济乃至政治枢纽,力争在“枢纽之争”中占据上风……(“一带一路”)描绘出一幅……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的新蓝图……与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上合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东盟、海合组织和欧盟等合作协调发展,可谓讲求实际、高度灵活、富有弹性。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传输的文化对推动欧洲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何意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推动丝绸之路崛起的因素有哪些?(6 分)“一带一路”的发展将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4 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材料二 (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秉,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4-1683年,清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显然是针对沿海抗清势力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前所面临的“反清复明”问题已经烟消云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置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些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例如广东的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等四十三处,福建的厦门、汀州、台北等三十多处,以及浙江、江苏沿海多处港口都是开放的。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且对丝绸、茶叶等出口商品的出口量加以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口贸易规定了许多禁令。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早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而且事实上它还是有机会得到时代机遇所赋予的巨大物质利益的唯一国家。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一直困扰着欧洲的历次战争,确实给英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是,其在人力方面的投入始终相对较少,而且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正是有赖于后面这一优势,使得英国能够不受限制地与世界上的任何地区进行自由贸易一一进口新兴工业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出口由其制造的各种产品——从而由此获取财富……英国变得日渐富强起来。
一—查尔斯·辛格等主编、辛元欧主译《技术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潜藏多年的工业革命的“种子”。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取得海洋支配权的过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注:华亭即徐阶,明代内阁首辅)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徐光启为明代内阁大学士)
材料二: 明清江南地区依托多种经营有机结合的集约化农业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拥有充足的原料市场,如蚕丝、草棉两大类,又有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构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因而使得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丝织业与棉纺织业两大手工行业极为突出,向为学者所关注。……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都吸引本地或外地人口参与,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及时加以管理。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样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现象进行评述。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10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二十五年(1686)始创立洋货行﹐又名十三行。洋货十三行在创建时,官府规定它的业务经营范围是:“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表明它既是经营进口洋货又是经营出口土货的中介贸易商行。
清廷乾隆十年从广州二十多家行商中选择殷实者五家为保商,建立保商制度。保商的责任是承保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和纳税等事,承销进口洋货,采办出口丝茶,为外商提供仓库住房,代雇通事工役。保商对于承保的外国商船货物因享有优先的权利,在其它分销货物的行商交不出进口货税时,保商必须先行垫付。凡外商有向官府交涉禀报的事,责令保商通事代为转递,并负责约束外商不法行为。……洋货十三行作为清代官设的对外贸易特许商,其职能是向海关承担代缴进出口洋船各项税饷,并代官府管理外商和执行外事任务。这是清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在长达一个半世纪里始终相沿未改。……专设经理广州外贸税饷事务的洋行制度,乃是清廷实施严格管理外贸政策措施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杜民夷之争论,立中外之大防”。
材料二 160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荷兰当时的国家议会授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起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具有贸易垄断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印尼的雅加达)建立了总部,其他的据点设立在东印度群岛、香料群岛上,其董事会由七十多人组成。……荷兰东印度公司是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也是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并被获准与其他国家定立正式条约,并对该地实行殖民与统治的权力。……到了1669年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五万名员工、与一万名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认购股份的热潮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共释出650万荷兰盾供人认购。
——以上材料均摘自互联网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广州十三行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对中荷两国造成的历史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得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发展与时代特色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汉武帝在位时兴修水利、穷兵黩武,使汉朝国力达到最高点,但同时也引发了政府的财政危机。新增的大批政府开支亟需新的收入,而终武帝王朝,为寻求收支平衡的努力一直未曾停止过。                                  
——费正清《传统与变迁》
随着市场的扩大,手工艺制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有时甚至达到大批量生产的水平。景德镇的官窑为皇宫及官府烧制了大量瓷器,有的还专供出口。……景德镇的瓷器在当时制瓷工艺尚不发达的欧洲,确实是无上的珍品,因而被欧洲人尊称为“中国器皿”(Chinaware )。同时,苏州亦成为国内商业、金融业和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纺织、染色业)的中心。附近的松江地区则是晚明时期棉纺织业的中心,当地人利用外地原料进行加工后,再将成品返销各地。广州的铁锅亦畅销内地、海外以及中亚地区。
——费正清《传统与变迁》
(1)结合所学和材料一,列举出汉武帝为增加收入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明中后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手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2)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政府在税收方面出现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发展与时代特色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汉武帝在位时兴修水利、穷兵黩武,使汉朝国力达到最高点,但同时也引发了政府的财政危机。新增的大批政府开支亟需新的收入,而终武帝王朝,为寻求收支平衡的努力一直未曾停止过。
——费正清《传统与变迁》
随着市场的扩大,手工艺制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有时甚至达到大批量生产的水平。景德镇的官窑为皇宫及官府烧制了大量瓷器,有的还专供出口。……景德镇的瓷器在当时制瓷工艺尚不发达的欧洲,确实是无上的珍品,因而被欧洲人尊称为“中国器皿”(Chinaware )。同时,苏州亦成为国内商业、金融业和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纺织、染色业)的中心。附近的松江地区则是晚明时期棉纺织业的中心,当地人利用外地原料进行加工后,再将成品返销各地。广州的铁锅亦畅销内地、海外以及中亚地区。
——费正清《传统与变迁》
(1)结合所学和材料一,列举出汉武帝为增加收入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明中后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手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2)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政府在税收方面出现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代以来,以衙前主官物之供给或运输……(其它差役)各以乡户等第差充。民不胜其苦,而衙前为尤甚。今听免役,据家赀高下出钱,由官雇役。单丁、女户原无役者,概输钱,谓之“助役”。……一面便民,而一面亦借助役钱增岁收。……反对者谓“上户则便,下户实难”,语非无理。又于额用已足外,复增取二分谓之“宽剩”,则下户、单丁、女户更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赋役制度改革,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与丁役合并为一,而且以田亩为重。……用《明史·食货志》的说法即是:“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赵冈:《赋税制度与土地分配》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改革差役法的主要手段及其结果。
(2)据材料二,概括明朝赋役制度“一条鞭法”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从宋至明赋役制度变革的积极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果你参加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成为经济全球化开端。(1)面对西方开拓世界市场所带来的挑战,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影响如何?
材料二

图1:鸦片战争后流入    图2:江南制造总局   图3: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城市的破产农民
(2)据上述三图,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材料三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3)上图反映19世纪晚期“全球化”趋势增强。19世纪末的科技革命为“全球化”趋势增强提供了哪些条件?
材料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泰州某服装企业转变经营策略,积极与欧洲某跨国公司展开合作 ,企业以来料加工为主,由外商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进行加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每出口一件衬衣,获利0.3美元,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但外商从每件衬衣中获利约3美元。
(4)材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企业怎样的发展情况?请你为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四 甲年战后,有些爱国工商业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同时,有人指责既已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设厂开矿,如果再对本国民间投资设厂限制过严,也于理不合,因此,清政府只好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但并没有可靠的法律保护。苛捐杂税、官吏勒索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增加。
——转引自《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以唐宋为界,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思考:宋代城市与唐代相比在布局和商业活动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二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体现了哪种思想?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10分)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10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