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
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 |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
斯塔里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当时的“模仿”主要是指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 B.人民资本主义的推行 |
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 D.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
剑桥大学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中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罗斯福新政
A.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 | B.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
C.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 | D.使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
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新政一直遭到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 |
B.新政危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
C.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
20世纪30年代初,人们称农民逮着当食物的野兔为“胡佛猪”,称在公园的长凳上躺着过夜的人裹着用来取暖的旧报纸为“胡佛毯”,称失业者手里提着用来装破烂的口袋为“胡佛袋”,就连失业工人的聚居区也被讥讽为“胡佛村”。胡佛之所以受到如此待遇,主要是因为他
A.提出的竞选纲领不得人心 |
B.是引发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 |
C.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加重 |
D.在总统任期内发生了经济危机 |
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A.没有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
B.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
C.没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 |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
下表是1933—1939年美国颁布的部分法律
时间 |
法律名称 |
主要内容 |
1933年 |
《紧急银行救济法》 |
授权总统在信用和金融方面以巨大权力,只允许联邦储备体系中健全的银行向财政部领取执照而重新开业 |
1933年 |
《联邦证券法》 |
政府第一次出面对股票和有价证券市场进行调节,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证券发行与交易的管理与监督 |
1934年 |
《证券交易法》 |
|
1935年 |
《存款保险法》 |
成立银行存款保险公司保护个人存款 |
1935年 |
《社会保障法》 |
规定对老年和失业者实行保险制度 |
1939年 |
《民用航空法》 |
国家对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干预与调节 |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B.美国相对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而言立法工作更加全面
C.大量经济法的出现说明美国经济纠纷增多
D.二战前夕美国国民经济逐渐转入战争轨道
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股市走势图。对此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
A.1927~1928年,股市上涨过快加剧金融市场风险 |
B.1929年,纽约股市崩溃直接导致股市下跌 |
C.1930~1932年,股市持续下跌主要是因胡佛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
D.1932年,股市上涨主要是因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 |
罗斯福在1933年3月对公众的讲演中说:“我们金融体系调整的过程中有个比货币、比黄金都要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公众的信心。你们必须坚定信念,不能被传言和猜疑打垮……。”其中人们的“猜疑”主要是( )。
A.新政府自由放任能否摆脱金融困境 | B.国家以工代赈是否能够刺激消费和生产 |
C.国家实行金本位制可否刺激出口 | D.国家整顿银行能否恢复银行信用 |
右图是《全球大变革》一书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税率变化的情况,各国税率的变化( )
A.反映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到来 |
B.是为了为克服经济危机而提高的 |
C.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
D.说明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 |
《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 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由此可知
A. | 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
B. | 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
C. |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
D. |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 |
从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期间,美国国内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该观点主要说明了
A.新政没有使美国从危机阴影中走出来 |
B.新政使美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
C.美国国内在解决危机的选择上有分歧 |
D.新政使美国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
罗斯福新政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的措施包括( )
①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更进一步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给工人集体与雇主谈判的权利
②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③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④建立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提名了5名自己信任的最高法院法官,并被批准。人们称新法院为‘罗斯福法院’。它在解释宪法是既深刻又迅速,它扫除了一切关于新的社会与经济立法是否合符宪法的怀疑。”这个“罗斯福法院”
A.是罗斯福总统违法宪法的产物 | B.虽违宪,但有利于新政的实施 |
C.反映了总统的实际权利有所扩大 | D.是罗斯福总统操作司法权的结果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