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苏联解体 / 选择题
高中历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这表明()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B.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
C.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叶圣陶先生于1932年编的《开明国语课本》有这样一课,本课内容反映了( )

A.工业革命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B.鸦片战争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C.辛亥革命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D.机器生产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39年林则徐给当时的英国女王信中写道:“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由此可见,清政府()

A.国力强大以世界霸主身份自居
B.放弃了闭关锁国实行对外开放
C.区别对待鸦片走私与正当贸易
D.依法剥夺了洋商在华的贸易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反映了该时期中国中国近代产业结构(1887—1936年)()

①城市化水平较高②产业结构变化不大 ③工业化远未实现④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学博士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说上海,1850年进口货物为390.8万元,其中鸦片占54%,棉布为34%,棉纱为6%.1870年,进口货物为6457.4万元,鸦片占34%,棉布为50%,棉纱为6%。”这种现象反映出()

A.传统手工业已消失
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
C.小农经济加速解体
D.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是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录,其中第三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

第一卷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第二卷
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
第三卷
…… (1865~1895)
第四卷
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 (1895~1900)
第五卷
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A.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B.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
C.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D.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一系列的通商口岸,这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促进自然经济发展 B.卷入西方世界市场
C.推动了商品化进程 D.传播新式生产方式
来源:2014-2015学年福建福州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午战争后)“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引自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
C.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 D.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30年代松江棉布大量行销欧洲,英国绅士风行以中国杭纺做衬衫,以天然棕色的松江紫花棉布做裤子。紫花布以南京为集散地,外商称它为南京布。上述材料反映当时()

A.南京是政府开放的对外贸易口岸
B.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尚有竞争优势
C.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缓慢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18世纪中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A.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华文明的手段比较单一
B.“文明的撞击”是指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
C.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和扩张是近代中华文明压力的来源
D.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给中国既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87年,广州市场上每包印度棉纱价格约为57两白银,而每包中国本土手工纺纱价格则高达87两白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货涌入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发展 B.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为《19 世纪60~90 年代中国纺织品进口情况表》。该表能反映

时间
进口总值
(单位:银两)
其中(单位:银两)
棉织品和毛织品占当年进口总值之比
棉纺织品
毛织品
1867年
6930万
1300万
740万
29%
1873年
7410万
1800万
590万
32%
1883年
7360万
1680万
390万
28%
1893年
15130万
2730万
460方
21%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棉、毛织品是最大宗的进口商品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这一时期外贸顺差不断扩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是1885——1902年中国进出口货物统计表。此表反映1885——1902年期间

分类年份
1885年
1902年
增长倍数
货物性质
中国进口
1.7亿吨
5.7亿吨
3.3倍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中国出口
0.28亿吨
1.66亿吨
6倍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A.中国已转向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B.西方国家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C.中国沦为西方列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D.中国民族工业被排斥于世界市场之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买办原意是采买人员,指清朝末期的1800年—1910年,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经理人。买办是外国资本家认为忠实、得力的人物;买办为外国资本家服务,受到外国资本家的“培育”;买办违法犯罪,因受雇于外商企业,可以在治外法权庇护下,逃避中国法律的制裁。据此可知买办()

A.只存在于中国近代史上
B.充当了列强侵华的工具
C.在政治、经济、法律上都是独立的
D.不受领事裁判权保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苏联解体选择题